我一直不怀疑姜文有把电影拍好的诚意,但他在片中居然启用房祖名和周韵确实让自己失分不少,周韵是自己的老婆,姜文要的是裙带关系;房祖名是成龙儿子,未获肯定的新生代偶像,姜文要的是圈内人脉以及年轻受众的支持。可惜如此魔幻的电影让这两位担纲重任,做作的表演令人不愿意对片子深入思考——如果有什么可以深入思考的。
以下是转自豆瓣的几篇影评,有褒有贬,我最喜欢贬的那篇。
-------------------------------------------------------------------
伟大的电影必须有伟大的观众
伟大的电影必须有伟大的观众,电影之伟大在于,要让观众有满足感。观众之伟大在于,必须要想办法弄懂一部故意不让你弄懂的电影,然后取得满足感。
观众冥思苦想之后,自以为终于找到了答案,得到了升华,从此成为了一个有品味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伟大的观众。所以,一部能让平凡小市民观众变得高品味,变得伟大的电影,也就有希望挤入伟大电影的殿堂。
变形金钢和黑客帝国永远无法变得伟大,因为它们无法使观众找到自己已经超越平凡的快感,这和国庆节大部分人选择挤在外滩,而有些人却要去徒步爬金茂大厦是同一道理。
所以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电影的导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办法甩开无用的懒于思考的老百姓,抛弃金字塔的基层,直接要那个空中楼阁的塔尖,票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得奖。一千万观众满意了,也不如一个评委满意了。
拍好一部通俗的电影是很难的,因为你无法表现出你和别人有多不一样。但一部象《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片子,就可以很容易的让观众分出层次,分成看不懂的看懂的,讨厌和喜欢的,有所谓的和无所谓的。
这部电影真得有必要看懂吗?它真的有必要去寻找主题或是隐喻吗。如果本来无一物,那么说看出了什么的人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一个笑话:三个人为比谁眼力好,比认远处庙门前的匾上的字,每个都说它看见了上面的字,但每个人都说的不一样,后面庙门里的老和尚走出来说:各位施主别争了,匾还没有挂上去呢。
这类片子的导演会告诉你他每个镜头每个对白的用意所在吗?当然不会,那多俗。当然是让你自己看去。任一帮自以为恍然大悟的观众为对剧情的解读争的头破血流,不会有人给出标准答案。庙门上有没有匾,只有老和尚自己知道。
拍电影和写小说很象,有时候你必须去苦心构思一个故事和题纲还有卖点,时刻思量观众看到每一段时会如何反映,出版商和评论家们会如何说。但有时候你烦了累了,就想去他妈的老子不侍候了,于是开始在纸上胡乱涂写,这时你会写出在精心构思状态下无法写出来的东西,但你知道,你不是带着任何目的去写它的,只有这种状态才是最真实原始的状态。
所以评价方法很简单,只需看它是一部故意精心策划成某种样子的作品,为了讨好某些特定的观众群或评委,绞尽脑汁的完成,并期待于奖项或好评;还是一部骗了投资商的钱,由了性子,在大醉之夜,随意浑洒而成的涂鸦。
如果是前一种,那仍然是恶俗的工匠之作,伪装成无招胜有招的高手,但其实却仍是刻意为之,这样炮制出的“先锋电影”和“实验电影”就是最大的恶俗。
如果是后一种,那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诞生出无用垃圾,一种是诞生出旷世绝品,这取决于创作者自己的才华。
其实分辩一部刻意的“伪大电影”和一部浑如天成的真上品的方法很简单,一部真的优秀作品看完了哪怕你完全不懂它在说什么,但你仍然会被打动,被震撼。就象一部伟大的音乐,不需要剧情不需要主题,你一样能听懂它。它的所有元素都在指向同一个点,虽然你说不清那是什么,但是你会感到正向着它飞奔的快感,你感觉到一种力量正在托着你升起,让你高喊:“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但作为“伪大电影”,它会让人在看到一半时就厌倦、头痛、昏昏欲睡。它是一条路上东西南北乱指的路标,写满了“终点”“非终点”“高点”“低点”“天知道是什么点”,然后你晕菜了,倒在地上,你听见女主角在激动的狂喊,但你却想说:“哦,算了吧,快亮灯,我要回家。”
伟大的电影必须有伟大的观众,伪大的电影也必须有伪大的观众。强者会造就伟大的观众。弱者却只能在空空荡荡的影院中,贴着各种标签期盼着伪大观众的到来。伟大的电影也许会让观众一时沉寂,但多年之后却回荡起掌声,但伪大的电影同样会让观会一时沉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它已被忘记。
上一段算不上是针对性的影评,它适用于对所有的这类电影进行评判,那么下面就专门的说一说《太阳照常升起》:
看第一段最初时,很全神贯注,觉得很有意思。画面很美,镜头很有功力,也有悬念,一直到李叔被称为鬼,还仍然可以是部很棒的片子。但疯妈一直疯个没完,所有的人都象疯子,都很无厘头,这也没有错,但错就错在导演没疯,导演还正常着呢,他一边拍着这些的时候,一边还想着拿奖成名呢。一个正常的功利者拍不出真正的疯狂,结果就是并不疯狂,只是搞笑。一个被围观的真正的疯子能让人感觉到悲剧的力量,但一群装疯来吸引人们注视力的家伙就只能让大家失去围观的兴趣。观众看不到正常人,也看不到真正的疯子,完全失去了情绪的依托点,被吊在半空中,导演的镜头晃到哪,就只好跟着看到哪,这样的设置一直贯穿整部电影,包括刻意打乱的叙事和刻意荒诞的情节与人物。这就象你去用餐,开始喝了一道汤不错,于是期待下面的主餐,但发现后面源源不断上来的都是汤。
一开始疯妈在树上高喊阿辽莎,到影片最后疯妈抱着婴孩面对太阳高呼,在这呼应的一头一尾中间可以容纳一部很牛B的电影,但我们看到的不是,好象一部外星牛B电影被人捡到了开头和结尾或某些片段,为了凑成一百分钟上映只好在中间硬塞了好些仿制品然后胡乱粘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道又一道看起来挺不错的汤却没有主餐,因为厨师不会做主菜,只好指望汤把大家灌饱。所以观众的感觉也很混乱,因为腹胀与饥饿交织。人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出了各种大师各种技法,但姜文却消失了,那些主角们也消失了,许多很优秀的演员,再一次成为了符号,成为了道具,而失去了人物本身,故事本身。时代背景失去了意义,人物情感失去了意义,任何符号也随之失去了意义,想达到这种效果其实不需要高价请任何演员,让每个参演者全片始终戴着口罩就行了,说不定这一点倒会让评论家和需要炒作点的媒体们被“软”一下,而不是在任何时刻都听见充满激情的呻吟却怎么也HI不起来。
姜文在片中已经讲述了自己是怎么拍出这电影的。你看见疯妈摔掉的那些碗了吗,在房祖名后来发现的小屋中,他发现这些碗被重新拼了起来,在一起看起来还是碗,但一样也提不起来,一提就碎了。这或许就是姜文无意中对《太》做出的解读暗示。他打碎了一部或是许多部电影,然后把它重新拼了起来,在这座姜文小屋中,你可以看见好电影中有的一切东西,但就是一样也没有什么用处,很好的音乐,很好的剪辑,很好的演员,很好的画面,但却凑不成一部很好的电影,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拼合品。
我很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因为那时候的姜文没这么矫情。那时的他是个树上的疯子,而现在的他则低着头在自己的电影前数数:“十三……十三……十三……”
有这样拍电影的人很好,因为这样好让我们知道中国除了无十黄之外还是有其他电影的。
但这样的一部电影,要是你还在琢磨着去“理解”和“弄懂”它,你就是十四。
最后再提醒一句,看过姜文电影和这些电影原著小说的人都知道,千万不要把小说版权卖给姜文!
---------------------------------------------------------------
今天是宁波第一天放映姜文的《太阳照样升起》,下班后迫不及待去影院看了。看过之后,有一肚子的话想表达出来;看到第四个段落,周韵挺着大肚子去营房看一堆亡夫的衣物时,我竟然泪流满面。这是一部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的电影,从叙事结构上它借鉴了昆丁·塔伦蒂洛的成名作《低俗小说》,从表达形式上又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
姜文说,这部影片的故事可以放在任何时代背景来演绎。不错,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爱情湮没的故事,放置在民国、当代;南美、西班牙、韩国,都可以。但放置在1958年到1976年的背景下,却又宛若寓言。
先说爱情。
周韵还是一个年轻女学生的时候,就被“最可爱的人”诱惑/爱上了。当她大腹便便到大漠的营房去看孩子的父亲,只剩下一堆衣服。她带着痛苦乘坐空荡荡的火车离开伤心的大漠,遗腹子房祖名出生在火车上。
姜文是一个回国建设祖国的南洋归侨,他的女朋友孔镱珊骑着骆驼千里跋涉,就为了他信中的10几个字:你来,我们结婚,我在路的尽头等你。在茫茫大漠中,她真的看到了路的“尽头”,姜文站在“尽头”的后面。在苍天、大漠、他和她中,他说: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一样。在沙漠的狂欢夜,他娶了她。
这是1958年的故事,两个女人在大漠的旅途偶遇,一个为着幸福的爱情,一个为着伤心的爱情。
1976年,爱情都湮没了。
周韵带着遗腹子到爱人的故乡,云南的一个山村里。1976年,因为一个梦,和一双绣着鱼的花布鞋,她“疯”了。她看见了重复着亡夫曾经的话语(“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她追逐这只鹦鹉。她儿子房祖名有着算术的天赋,却被疯妈给逼得不上学,不出门,不出工,随时都堤防着妈妈会做出疯狂的事。
周韵最后对儿子说:我现在好了,你去接下放的人吧。房祖名接了下放的姜文和孔镱珊,半路上就得知自己的疯妈失踪了,只看到沿江漂过的衣物,还有那双花布鞋。下放到山村的姜文成天带着山里的淘气孩子上山打猎,以猎物来挣工分。偶然的一次,他发现了周韵搭的隐蔽的石头房子。他趁夜去探访,看到女人的衣物。而这个夜晚,当他回到家时,却发现自己的老婆孔镱珊和小队长房祖名通奸,她对房祖名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
他将猎枪对着房祖名。对死亡毫无畏惧的房祖名问姜文:天鹅绒是什么?姜文说:我会帮你找块天鹅绒,但你看到天鹅绒的时候,也就是你死的时候。离开山村的姜文没有带回天鹅绒,因为他的朋友崔件健开导了他,不是房祖名的错,是他自己“占着茅坑不拉屎”,只顾带一帮毛孩子打猎,把老婆搁家里撂荒的错。但房祖名带回了天鹅绒,他对已经侧身而过的姜文说:她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
“砰——”
两个爱情故事都湮没了。
再说寓言。
周韵在1958年生下遗腹子,在1976年,她疯了。她儿子一直都搞不清楚妈妈是真的疯了还是偶而迷乱。1976年,记得那个年代曾经有一期美国的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Are China Mad? 从习惯于把祖国比做母亲的年代过来的姜文,显然想隐约地表达,1976年,母亲疯了。(1958见,大跃进;1976年,文革结束)
癫狂状态中的疯妈周韵,她上树去抓羊,跟猫说话,给树刨坑,用石头垒房子,在屋顶上用她的海边家乡方言反复地背诵古诗。疯妈不让儿子上学,不让儿子出门,不让儿子出工,经常打儿子的耳光;然后把家里的东西都摔碎了。影片开头,她就把儿子的算盘摔碎了;有一次,她儿子陪着她把家里的碗碟器皿统统都摔碎了。房祖名偶然发现疯妈搭建的石头房子,里面把曾经破碎的东西都拼合好。但房祖名抑制不住的喷嚏把一切表面拼好的物什又都统统震碎了。1958年到1976年,Mad的中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破四旧”活动,连任何外族入侵都不曾毁坏过的曲阜孔林都给捣毁了;掀起的文攻武卫,将传统中国文化的亲情人伦彻底撕毁。现在重新又拼凑的文物和文化,恐怕几个喷嚏也能震得粉碎。
再说魔幻现实的隐喻。
那只说着“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和剪去人头的合影照。周韵以为把合影上亡夫的头像剪去就可以忘记不堪的伤心事,但在内心底又无法摆脱。鹦鹉是她的幻觉,也暗示着她心底里无法抹去的期盼。
羊和树。周韵从树上抓下了一只羊,在树下刨了一个大坑。她说,那树因为下面的石头的缘故,所以斜了。房祖名有一次听说疯妈背着石头到河边,追过去,一路上到处都是羊。羊似乎是周韵压抑的情感的指代,而那棵树是她生活的象征。
石头和石头房子。周韵从树下刨的大坑里挖出了很多石头;她背走这些石头;后来房祖名就发现了那座石头房子。石头象征着坚硬,似乎是她在情感上一直执着的影射;石头房子几乎就应该是她的内心了,虽然破碎了,但依然还保留着完好的影像。
鞋和衣物。她因为鞋而迷乱,癫狂;她最后失踪后只剩下一身顺河漂流的衣物。她最初去大漠的营房时,看到的也是亡夫的一叠衣物。姜文趁夜到石头房子里,也见到了她的衣服。鞋和衣物都表示着她感情的投射,那双导致她癫狂的鞋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一开始就化成了幻觉中的那只鹦鹉。姜文走进她的内心,看到她的感情,才恍然自己的感情原来很脆弱,随即发现了老婆和房祖名的偷情。
再说性压抑。
在第二段落里,充斥着大量的性隐喻。黄秋生一开始唱歌时厨房里五个应和着的姑娘,她们轮流接了一个匿名的性骚扰电话,接着黄秋生在这种充满性暗示的骚扰电话干扰下把手指切伤,拿起电话对骚扰的人说了句:丢你老母。接下来的他到医务室,在挂满白布的房间里迷失,并性亢进的护士陈冲挑逗。然后是在露天电影场的流氓事件,5个女人的屁股分别被摸了。黄秋生莫名其妙就被误当成流氓之一,在他摔断腿养伤的夜晚,接连2个倾慕他的女人来表白。先是性亢进的护士陈冲,一闻到他的气味就会兴奋得不能自持,甚至晕倒,她倾慕他,想做他的女人。紧接着是一个丑女人,她是骚扰电话的始作俑者,她打骚扰电话的目的就是想听听黄秋生声音,而她为那句亲口对她说的“丢你老母”而感到幸福。
黄秋生是性压抑的角色,与之对应的是性放纵的角色姜文。姜文与护士陈冲一直都在偷情,他的喇叭吹响,陈冲就会到他的房间。姜文跟他老婆拍拖时,就用性幻想虚构了和孔镱珊的性爱过程。但当黄秋生在事情平息之后,在姜文房间里,和陈冲三个人小聚后,他上吊自杀了。他悬挂着的自杀身躯下面,7个女人:5个厨房姑娘,1个倾慕他的骚扰女,性亢进的护士陈冲。整个过程中,
其实,每个人都是性压抑的,包括姜文,他只能靠写出来的性幻想来满足自己。他甚至幻想孔镱珊的肚子像天鹅绒。性亢进的护士陈冲也压抑着,她在与姜文的偷欢中从来没有真正地满足过,所以她对黄秋生才充满幻想。有意思的是,姜文因“占着茅坑不拉屎”而被房祖名与老婆偷了欢。
1958年到1976年,确实是性压抑的年代。这从姜文的另一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早已经作了铺垫。
再说死亡。
周韵的亡夫,死在西北大漠的边陲,应该是执行公务殉职的。这从最后一段周韵挺着大肚子到营房去听俄罗斯人说明和面对有三个弹孔的衣服时可以判断。但在房祖名拿着头像被剪去一个的合影照片时,山村里的人却把周韵的亡夫错认成了另一个人。其实,房祖名的爸爸就是烈士,但村里人却说他爷爷才是烈士。
黄秋生自杀,是在压抑的年代因性压抑不能自持而自杀。房祖名是被姜文打死的,因为他强调了姜文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我突然想到,姜文在影片里应该是个性无能吧,他跟陈冲偷欢,却不能使陈冲满足;他在结婚前用性幻想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与孔镱珊的性爱,并在结婚前说了: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下放到山村后,他却“占着茅坑不拉屎”,使自己老婆忍不住与房祖名通奸。最后,房祖名说他老婆的肚子其实不像天鹅绒,像是扯破他性无能的遮羞布而使他不能自持,所以枪杀了房祖名。)
周韵失踪了,但更像是肉体死亡了,但内心世界和执著的感情一直都在。所以,后来姜文趁夜在石头房子里见到了她的衣服。
最后说太阳。
其实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阳都没有关系。所以,太阳不过是最后,也是最大的隐喻。相比于用性压抑来暗示压抑的年代,太阳在最后的点睛。太阳不过是乌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这片禁锢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红色帝国。通篇都像在叙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但最后终于把这个故事放置在“太阳”下面。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没有放弃表达他最渴望的主题。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将风流。他能把整部电影没有一处笔墨来批判敏感的内容,但最后一个回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达他的批判。
想起广东的《南方窗》杂志扉页曾经引用一句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的,压抑的年代过去了,太阳照样生起,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但曾经的太阳却一去不复返地湮没了,曾经的纯真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曾经萌动的青春岁月,都伴随着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阳而彻底湮没了。
这就是姜文,在一句批判的话都没有的情况下(所以影片能够一刀不剪地公映),他始终还是表达了他的意象。
---------------------------------------------
“太阳照常升起”的合理化解释
昨天看了姜文的这部新片,并看了Noel等人的评论,觉得美中不足。美的是大家都看到了里面的一些象征和影片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不足的是解释有所牵强,比如和政治的联系,如把“摔碗”解释为“破四旧”,这完全可以不能用1976年,文革和大跃进结束时的日子,放在1966或更早不是更符合现实?还有“太阳”和“苏联”跟中国的现状和前途的联系也过于直接,解释跟影片整个风格不协调。政治的因素应作为理解影片的背景而不是解释的内容。而里面关于性的暗示,我比较赞同,但存在一种更美的解释。以下是我对影片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影片的第一感觉是“乱”,和现实存在差距,没错!这正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艺术上的超现实主义绝大多数超现实主义是和性的象征联系在一起的,并跟梦,潜意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本片正是一部在现实和梦结合的电影,与其说影片描述的是现实,不如说描述的是一个人的梦。谁的梦呢?老唐(姜文)的梦。影片幻想和现实并存(梦就是这样,现实的素材加上幻想的构造),是大家理解障碍的原因,放在梦里理解比全部放在现实解释,你会体会到本片纯粹的美!下面就来解析这部影片吧:
影片的真正故事:
几个重要片断:
影片中梦里幻想成分:
一. 我们在老唐的梦里面,片头的疯母其实是老唐的母亲而不是房祖明的,而房祖明其实是老唐自身,老唐从未见过房祖明的母亲,而之所以有这种替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恋母情结”;
二. “死的烈士”是老唐的父亲,由于在梦里为了逃避“希望父亲的死”,这个“取代父亲,恋上母亲”的“恋母情结”也叫“奥狄浦斯”情结带来的道德批判,老唐用房祖明代替了自己,在影片中以“房祖明的爷爷成为烈士”来掩盖自己的潜意识想法。片中从自己母亲口中说出“父亲死了”也是“恋母情结”的表现。可见这只是“恋母情结”的两种梦里的表现方式,并不存在矛盾。实际情况可能是老唐的父亲并未在现实死去,只是在他的梦里死去。
三. 房祖明和老唐的老婆通奸时说的“叫我阿秋莎”,也是在梦里发生的。“叫我阿秋莎”其实是父亲形象的一种象征,房祖明同样是自己的一个化妆,同样为了掩饰自己上述的“恋母情结”。老唐因捉奸杀掉房祖明,是在房祖明的“她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这句话让一直逃避道德批判的“恋母情结”达到高潮,潜意识进入意识,梦想照进现实,意识的道德批判到顶峰,于是老唐杀了自己,即梦里的房祖明。眼前出现了太阳,梦醒了,天亮了。
四. 同样的“恋母情结”还出现在疯母去领死去父亲的遗物,疯母的哭泣也是这种“恋母情结”受到意识的道德批判的结果。并且衣服上的3个洞,这个数字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是性的最典型象征,这个数字还在影片一处出现过,即黄秋生,陈冲,姜文共同呆在一间屋子里,这里也是潜意识为了逃避意识的道德审查作用而用象征来替代性。
五. 黄秋生的大部分戏也是老唐的幻想产物,老唐用黄秋生代替自己,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一种担心—“阳痿”。黄秋生在现实中可以看出,是男性魅力的代表,女性的爱慕对象,而这正是老唐所向往的,于是把自己化妆成黄秋生。但阳痿的担心还是暴露了出来:摔断腿,这个典型的阳痿的象征;对追求者的欲罢不能(陈冲等);以及最极致的上吊(黄秋生在现实中并为死去,而在梦里用上吊表现了潜意识对阳痿的担心)
六. 对黄秋生的审判。影片中黄秋生死时,5个被摸屁股的人出现在下面,接到骚扰电话的人数正好也是5人。有什么联系吗?5个被摸屁股是梦中老唐化妆成黄秋生进行的性幻想,人数5来自现实中的真实地性骚扰事件(实际上发生的审判实际上是对5个被骚扰电话骚扰得女子的一个调查而发现骚扰者就是老唐本人,而不是摸屁股事件的审判),而调查在梦里变成了对黄秋生的一个审判,实际上是老唐自己被发现是电话案的骚扰者而接受调查(梦里黄秋生被证实是冤枉,是老唐潜意识希望不要被人发现自己的行为的愿望的化妆)。这是老唐在被调查并被确认是骚扰者后做的一个梦(这个梦同样可以在改造地发生,而且更统一)同样是潜意识为了逃避道德批判作用的伪装。
七. 顺便注:老唐打枪是现实和梦里共有的事。现实打枪是老唐的性缺陷导致无法正常性交发泄;梦中打枪和通奸是一个组合,是阳痿和恋母的集中表现(自己虽然想和母亲发生关系但被自己道德抵制且力不从心)。影片还有许多用到象征的地方,这里就不多说了。
影片里面的现实发生的:
之所以选择老唐的梦而不是别人的,是因为老唐是影片中唯一可能接触到影片所有人物的人(房祖明就没和黄秋生见过)。疯母现实并不是疯的,只是在梦里,由于疯母是老唐的“恋母情结”的幻想对象,很多潜意识的关于性的语言为了逃避意识的检查作用化妆了,就变成了一些意识不到的,无法用意识理解的词语,于是在我们看来疯母石疯子。实际上的情况是疯母不疯,使现实中老唐的母亲。老唐,一个有点性功能缺陷的人,在 学校里靠打性骚扰电话(这和老唐靠文字,写信发泄性欲和自己去打枪而不是性交发泄欲望是一致的)发泄性欲,并视黄秋生为精神偶像,直到有一天被人发现,调查证实后被发配到农村改造学习,遇上了房祖明。由于现实(欲望得不到发泄,被同事发现自己古怪的癖好)和自身的情况(阳痿恐惧,恋母),在某一晚上在改造地做得一个梦(实际醒过两次一次是杀房时,一次是最后)。是那个时代,性受到压抑的男子的一个典型的梦,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压抑的现状,而这是通过老唐的梦来表现的。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梦毕竟是梦,总会醒来,虽然我们想一直呆在梦里满足我们被压抑的愿望,但现实还是不会离开。太阳其实就是现实,从梦里醒来的象征。表现的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无奈何和绝望。这样跟时代背景也一致了。
以上分析,就可以把表面支离破脆,不和逻辑和通常理解的电影变得合逻辑了。影片就是老唐的一个梦。美啊!
------------------------------------------------------------------
影片有一些元素是肯定导演要表达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思考与反思。
作者的确以政治时代为背景讲述一个时代的疯狂与反思。最有力的证据是原著中的年代背景很模糊,而影片中每个“块”的开始都会交代当前是哪年。
影片真正结束是影片的第三段,就是姜文开枪为结束!
"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这句是影片结尾出的台词,年代是1958年。结合火车前一晚出发的“喜庆”场面,表达人们已经为“大跃进”开始疯狂,这时注意看周韵表情,周韵是含泪喊这句话的,“他一笑,天就亮了”是指“天”都要按照人的意志来决定亮不亮,正和“大跃进”和之后的“文革”时,人违反自然规律的思维模式最简单的诠释方式。
“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
这句话是影片刚开始的台词,与结束时恰恰相反的是最后一句的主宾关系。这句话是1976年春的年代背景。这时看周韵的表情,演员是面带喜悦的在喊这句话,预示着周韵发泄对”文革“的结束喜悦,而儿子却在树下叫喊“别喊了,快下来”,代表这当时人对这一举动的害怕,认为这种举动无异于爬树自杀,然而周韵在从树上摔下后,并没有大碍,反而在之后的片断中更加坚定的做出对于”文革“已经麻痹的人来说更疯狂的事情。周韵的这些举动都是在1976年春天发生的,而“文革”是在1976年秋天结束的。
不想再说了,建议这样的片子看一遍就行了
姜文的开枪应该是代表结束了一个时代,因为那个儿子是在“大跃进”的那个疯狂的夜晚出生的,而结束就是在这个”文革“的秋天结束。那个儿子就代表着一个时代。
影片总共4“块”的正常顺序应该是 3 2 4 1
-----------------------------------------------------------------------
仙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Time to learn what causes peace
-
*Pic: German city in ruins after World War II*
*"I see many people blaming the U.S. and Israel for the perils faced by
uncivilised countries in the Midd...
2 天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