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王小峰评冯小刚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冯小刚有些不对劲,但总是说不好他不对劲在哪里,每次看他的电影都很乐,却觉得他在中国电影圈凭借这么几部改装王朔的电影就成了大师,令人觉得是我们的市场出了问题。

看看葛优在《活着》和《天下无贼》里面的表现,就可明白张艺谋与冯小刚,两位导演在境界的差距,后者实在不应该与前者相提并论。

一句话:王小波(其实标题我也写错了,把小峰搞成小波了,这里就不改了。我猜小峰很喜欢小波,但如果有人将其称为小波,即使他的脸皮够厚,他还是会有些不自在)的评论深得我心,带三只表果真不是浪得虚名。

-------------------------------------------------------------------------------------------------------

“鸡贼”一词是北方土话,大意是“吝啬、抠门”的意思。但是还要另一个意思,就是“狡猾、耍小聪明,同时还带着点猥琐”的意思。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后者,先解释一下,以免误会。

这篇文字去年我就想写了,是看完《集结号》之后的冲动,但是当时我是跟华谊兄弟公司要的首映式门票,被告知看完后不许说坏话,而且我事先判断冯导这部电影会拍得很好,所以就答应了,没想到看完让我恶心半天,但是之前答应人家不说坏话,就忍着没写。这次《非诚勿扰》是买票看的,看完后可以撒开欢儿去说。其实大家都明白,一部电影上映,会做宣传,记者拿到红包之类的东西后肯定之说好话,所以规律是:新片上映后,赞美之声此起彼伏(参照《无极》上映期间各大媒体的报道),然后,在网络上渐渐有些异样的声音,最后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争论中,票房收回来了。

有一定生活阅历,喜欢琢磨事儿、琢磨人,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问题有独到的角度与见解(不偏激、不愤青),善解人意,性格开朗、幽默,可用感性创意,并用理性加以实现,喜欢互联网,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俱佳,能按时上班经常加班,喜欢创新与创业。办公地点:CBD,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者优先。无工作经验者勿扰。

后来我就没心思再评论《集结号》了,我觉得罗老师和崔卫平老师写的都很到位,但是关于冯小刚这个人,以及他的电影我倒一直想说说,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人格与电影浑然天成。以前何东老师也在这方面论述过。所以,我试着说说,说得不对,大家多多包涵。

(一)

我觉得,《非诚勿扰》是他所有贺岁片系列里面比《没完没了》更差的一部。电影开始后,我便酝酿着笑,直到片尾字幕出来,我仍铁青着脸,途中甚至连抽搐一下都没有。现在不得不怀疑,“冯小刚+葛优”慢慢变成一种尴尬。当然,这是我的感受,坐在我后面的观众笑翻了天,还不停地说:“这片子有点意思。”

冯小刚的电影除了《一声叹息》《夜宴》之外,其余的我都看过,客观地讲,作为导演的冯小刚,这么多年还是给我们在岁末年初带来不少欢笑,他的每一部贺岁片都挺值得期待的,当然,看完最新这部贺岁片,他的片子让我停滞了期待。

纵观冯小刚的每一部电影,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鸡贼。

(二)

咱先说说冯老师是如何起步的。一个人的作品和他的气质性格乃至人格多多少少是有些关系的,比如张艺谋是个淳朴的农民出身,即便是导演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东西,也都透着我国西部农村的那种朴实;比如陈凯歌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即便导演《无极》这样的空洞的东西都要赋予一种文化概念。同样,了解冯小刚人性的一面,对了解他的作品有些帮助的,虽然人格和作品不能直接划等号,但是像冯小刚这样相当接近所见即所得的导演毕竟不多见。而关于冯老师在影视圈里的一些坊间传闻,虽然被传的有些走样,其真实性可待核实,通过这些传闻,大概也能窥知一斑。

冯小刚爱哭。在这一点,绝对是可以和朱军、周涛相媲美的演技派。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人又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冯老师的特长之一,这一点,他经常感动中国——某些人。特长之二是他能忍辱负重。想当年冯老师在影视圈还没有雄起,只是一个美工。而在文化圈(作家圈)里,他也就是个跑腿的,当年王朔、苏雷、魏人他们最牛的时候,没有冯小刚的份儿。有一则八卦说,一次饭局,冯小刚见王朔身边有个空位子,便凑过去坐下,王朔娇滴滴地说:“这儿有人,你去坐我对面。”冯小刚只好抬起屁股,坐回了原位。这顿饭局,王朔身边的位子一直是空着的。关于这段传说的真伪,无从考证,但可说明一点,当时王朔与冯小刚之间的地位差别是何等悬殊。

如果换一个人,但凡有点脸面或骨气的人,绝对不会买王朔的账。但是冯小刚没有,他很大度,毕竟,在他眼里,当时的王朔可是位爷,人家这么客气那还是瞧得起他。当冯小刚坐在王朔的对面,看到的不是王朔不可一世的样子,而是盘算着如何搞定这位炙手可热的“爷”。搞定王朔,就搞定中国电影的一半了。在后来的日子里,冯小刚攻克了王朔这座坚固的城堡,在城头插上了自己这面旗帜。

王朔的言语风格,在当时的很多作家中都是可以玩得出来的,只是那些作家觉得这类语言太市井、太庸俗,没有传统文学上的风骨,因此,并没有把张嘴就来的语言风格发扬光大。王朔跟那些作家比,可能对纯文学的理解运用尚显稚嫩一些,干脆从自己的特长出发,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做足,于是就形成了王朔风格、王朔现象。魏人曾回忆说,当时的作家聚在一起吃喝,谁在饭桌上抖出个包袱,说不定就会被人明天用在小说里面。在那个思想和思维大一统的年代,人们的语言风格差不多如出一辙,如有细微差别,也是基于知识结构上的组合不同而已。王朔的风格,但凡高中毕业学历,都能模仿得维妙维肖。但是,谁好意思去模仿身边的一个人呢?创作都希望自己是独家的。

但是,有一个人,他就愿意,这就是冯小刚。冯小刚早期的作品,能看出在模仿时的生硬和笨拙,假如他能在一种语言风格上赋予自己的灵魂,那么他完全可以超过王朔。遗憾的是,即便是在《非诚勿扰》里面,他依旧停留在王朔的套子里,并且比十多年前更加肤浅和猥琐。但是观众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这都是因为葛优这个角色的假深沉掩盖了冯小刚的肤浅,如果换一个演员,冯小刚的灵魂缺陷就暴露无遗。这也是这么多年为什么冯小刚喜欢跟葛优合作的原因,取葛优之长,补冯小刚之短。当然,多数观众也是猥琐的,这点小聪明和小机灵倒是正中大多数观众的下怀。而葛优,恰恰就是王朔的银幕代言人,在电影《顽主》里面,葛优老师饰演的杨重把王朔想像中的“有文化有礼貌耍流氓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编辑部的故事》里面,李东宝这个角色就是杨重的翻版,只不过从一个混子变成了编辑,骨子里还是那套东西。从此,不管葛优在电影里穿上什么样的马甲,都万变不离其宗,因为设计这些马甲的人是冯小刚。我没看过《夜宴》,但是采访过编剧盛和煜老师,谈到《夜宴》笑场问题,他说主要是葛优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他一出现大家就想笑。的确,哪怕葛优演一个悲剧人物,大家也会当成一个喜剧角色去感受。所以,张艺谋在《活着》里面对葛优的调教是成功的,因为他看到了葛优的多面,冯小刚只看到了一面。

冯小刚在他试图放弃美工想变成一位真正的导演之前,在王朔身上着实下了不少工夫。不管王朔怎么挤兑他,怎么瞧不起他,都丝毫没有动摇冯小刚抱住王朔这只大粗腿的信念,这就叫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功夫不负有心人,反过来说王朔性格上的弱点正好被冯小刚所利用,聪明的王朔最大的弱点就是心太软,聪明的冯小刚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伸能屈,有韧性,抗羞辱能力极强。任何人都无法抵御的东西有一个:拍马屁。这话谁听了都舒坦,高处不胜寒位置上的王朔也一样。王朔是个有警觉能力但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面对永无休止的甜言蜜语,王朔终于“跪在了”冯小刚的面前,从此二人开始了长达八九年的合作。

(三)

《编辑部的故事》是冯小刚真正崛起的标志。我记得《编辑部的故事》开播之际,冯小刚在《北京青年报》上写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叫《攒一部喜剧》(有北京青年报资料室的同学吗?帮我查查,这么多年记忆有点不清楚了),在这篇文章中,冯小刚通过媒体向公众确立了他在影视圈的地位,他是一个可以跟王朔平起平坐的人物,因为在未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大家可以通过《编辑部的故事》来检验冯小刚的水平。《编辑部的故事》对冯小刚来说,就是毛泽东的遵义会议。事实上,这部电视剧的真正策划和剧本创作的五个人里面有叫小刚的,没有姓冯的。至于为什么后来变成另一个样子,天知道!

《编辑部的故事》的策划人是郑晓龙,冯小刚原来是个搞装修的,装修的时候认识郑晓龙,经过《编辑部的故事》锤炼之后,冯小刚获得郑晓龙的充分信任,由原来的美工变成编剧。两个人合作过《遭遇激情》《大撒把》,进一步奠定了冯小刚的地位。写到这里,我要说,冯小刚是聪明的,百折不挠的,哪个士兵不想当将军呢,谁不是从微不足道做起,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呢。是的,这一点也没错,冯小刚似乎也没错,因此无可厚非。

郑晓龙曾经这样评价冯小刚:“在编剧上冯小刚比王朔不同的是,王朔的语言中暗含着珠玑,暗含着思想;而冯小刚呢就比较在嘴皮上下工夫,比较贫嘴。他长项是有悟性,弱项是有时缺乏思想。”这就是李逵与李鬼的区别。这么多年,冯小刚一直游走于有悟性没思想的层面上,因为他的小聪明绊住了他,而且他很享受这种事半功倍带来的一切,即便在他想脱胎换骨的时候,也都无法彻底将自己格式化。

(四)

冯小刚这么多年拍的电影,不管拍什么,都跟一个东西分不开,就是鸡贼。《甲方乙方》的鸡贼很大程度上是把王朔他们搞的现成的东西拿过来,改吧改吧就成了电影。在《甲方乙方》之前,冯导拍了四部电影,不是票房损失惨重,就是被禁。这可不是冯导想看到的。但也该着他倒霉,当他最终搞定王朔的时候,风水轮流转转到别人那里了,他只赶上了一个末班车,所以王朔也牵连了冯小刚。之前王朔的小说差不多都被人改编成电影了,没冯小刚什么事儿了,王朔剩下的东西,拍成电影也被禁掉了。只有那个好梦一日游,还能让冯小刚殊死一搏,但是他成功了。这个剧本的底子很好,当然冯小刚在通过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显得比较肤浅,比如他一定要在里面加上国安9:1灭申花,好像不这样就不能表现出一种当下的氛围,这种比较低级的“现挂”后来一直被冯小刚采用,到《非诚勿扰》已经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了。所以说,《甲方乙方》的鸡贼,贼处在于冯小刚能很好地利用了王朔时代最后的那点遗产,并且成了救命稻草。结果是王朔从此与冯导分道扬镳。

冯小刚电影艺术的核心是鸡贼,《一声叹息》《手机》《天下无贼》都是关于偷偷摸摸的故事,包括《非诚勿扰》,你会发现,冯导在写第三者方面的故事总是那么驾轻就熟。《一声叹息》有点自传体的意思,《手机》写得更加精彩,我采访过一次冯小刚,正好谈到了他来年要拍的《手机》,他说,手机大家都用,但是有人用着用着就用出了问题,比如你收到一条短信,就会引出很多故事。《手机》就是要说这方面的事儿。因为当时还没有拍,也不好剧透,冯导只说到这个程度。写来写去就是通讯版的《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干脆写的就是贼。《手机》《天下无贼》拍的最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描写偷偷摸摸的文艺作品有很多,《警察与小偷》《偷自行车的人》《小偷》《偷天陷阱》《盗走达芬奇》……太多了,创作者习惯通过一个负面角色来说明一些更深刻的社会问题,或者干脆就是纯娱乐,但是冯小刚似乎两边都不搭界,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他的电影总是缺少一些感染力,这一方面是我国导演不知道怎么用电影感染观众,另一方面就只能说冯小刚的水平也就这样。所以,偷偷摸摸也只能停留在偷偷摸摸的层面上,这就让我们一次次地看到了他的鸡贼心态。

但是,冯小刚对人们把他当成一个贺岁片导演感到很不满意,他觉得这么多年自己已经羽翼丰满,在创造票房奇迹的时候,也要创造点艺术奇迹,于是就有了《夜宴》。这部电影我没看,但是看了的人的反应什么样我知道,估计我看了也不会觉得好到哪里去,所以不多说了,至少这个转型是失败的。冯导想上一个层次,结果只是层次上的偷偷摸摸,莎士比亚写偷偷摸摸,就是经典,冯小刚写偷偷摸摸,顶多就是个景点。一个人心里有什么,在电影里都能看出来。通过《夜宴》倒是能看出冯小刚的野心,只是一不留神就露馅了。

《集结号》如果拍的好的话,那可能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经典,因为它可能会颠覆很多东西。但是这部电影让我看的昏昏欲睡。在这部电影公映之前,CCTV-6上有冯导做的广告,他拿着一个小号,号召大家“去看一部诚意的电影”。我看完之后没看到冯小刚有什么诚意,事实上冯小刚拍的电影从来就没有什么诚意,都是在玩弄投机取巧。我也是抱着一种诚意去看的,当我看到谷子地的战友都死掉之后,接下来看到的冯小刚的诚意就是他是如何变着法地想让这部电影在审查的时候一路绿灯,如果从一部电影的结构去看,会觉得莫名其妙。这时候,你会看出冯小刚的鸡贼心理和能伸能屈的柔韧性来,这次他不再偷偷摸摸,而是显得很光明磊落,我在底下看的那叫一个急啊,这故事的怎么编才能编圆乎呢?但冯小刚毕竟是冯小刚,在变换了不同体位后,终于把故事能说成椭圆了,到了也没有看到他说的诚意。

中国导演碍于中国特色的电影审查制度,有时候不得不作出妥协和让步,把剧本改得乱七八糟。《集结号》可以有一个让审查者满意的结尾,但是冯小刚选择了一个最鸡贼的结尾。他很聪明,他知道,在他电影生涯中,他需要三样的东西:市场、艺术和主旋律。市场早就属于他了,至于艺术,似乎与他没什么关系,主旋律他也实现了。我觉得,在中国,导演做到这三方面都很正常,并且三者之间一点也不矛盾,比如那个叫冯小宁的导演,主旋律电影拍得总是很逼真,也挺好的,人家就那么想的,境界层次就那样,无可厚非。只是冯小刚不管做什么都让人觉得有些许不太磊落的地方。

《非诚勿扰》是冯小刚鸡贼的精选辑,在远离王朔多年后,冯小刚的灵感开始枯萎,他开始对着镜子模仿他自己,他的语言套路像变成了C++语言一样枯燥乏味,说出前半句就知道后半句,他的小聪明能耍出来的都耍过了,冯小刚的所有电影,我们不要说什么没有思想,有没有思想不重要,但至少要有灵魂,但是他的电影只有机灵,没有灵魂。因此这个鸡贼导演只能拍出《天下无贼》,拍不出天下无“贼”。

The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在曼昆的博客上看到这个视频,没有任何的导演手法,再简单不过的编辑,只是不断重复12个too big to fail,调侃之余令人震撼。

搜索了一下原歌曲,把歌词帖下了,但仍然不明白何为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将背景同样贴在下面好了,现在没时间读,有空的时候再来整理。

The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12 Days of Christmas)Lyrics and Music

On the first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second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third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four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fif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Five golden rings,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six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Six geese a-laying,
Five golden rings,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seven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Seven swans a-swimming,
Six geese a-laying,
Five golden rings,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eigh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Eight maids a-milking,
Seven swans a-swimming,
Six geese a-laying,
Five golden rings,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nin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Nine ladies dancing,
Eight maids a-milking,
Seven swans a-swimming,
Six geese a-laying,
Five golden rings,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ten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Ten lords a-leaping,
Nine ladies dancing,
Eight maids a-milking,
Seven swans a-swimming,
Six geese a-laying,
Five golden rings,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eleven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Eleven pipers piping,
Ten lords a-leaping,
Nine ladies dancing,
Eight maids a-milking,
Seven swans a-swimming,
Six geese a-laying,
Five golden rings,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On the twelfth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sent to me
Twelve drummers drumming,
Eleven pipers piping,
Ten lords a-leaping,
Nine ladies dancing,
Eight maids a-milking,
Seven swans a-swimming,
Six geese a-laying,
Five golden rings,
Four calling birds,
Three French hens,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A Birder's History of the Christmas Carol, The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Published in 1780, the book Mirth Without Mischief (author unknown) contained the first known printed version of the Christmas song The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A memory and forfiets game Imagine a group of friends gathered around to enjoy a "memory and forfeits" game. The leader of the game starts off with "On the first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gave to me,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The others repeat the verse one after the other until it's the leader's turn again - he expands on the verse: "On the second day of Christmas my true love gave to me, two turtle doves and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Around and around the ring it goes, with the leader expanding it each time until they reach the twelfth day of Christmas or someone says "three calling birds" instead of "three French Hens," or makes some other memory blunder. The first to falter forfeits a prize of some kind and the game is over.

Distant origins It isn't known whether this was the original use of the song's lyrics - it was aroun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it was printed in Mirth Without Mischief, and was apparently translated to English from French. Before that, it probably had its beginnings in Greek mythology. Alan G. Hefner, writing in Encyclopedia Mythica, suggests that the English word partridge came from the Greek Perdix, the name of a king in Greek mythology. Both Perdix and the Goddess Athena had sacred connections to the pear tree - when Perdix was cast into the ocean, he ascended into heaven as a bird in the arms of Athena; thus, he was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Later, Christian Europeans used the partridge as a symbol for Christ.

Lost in translation? Another author thinks it was all a big mistake: the French for partridge is perdrix (pronounced "pear dree"), making partridge and pear tree the English and French for the same thing. Wherever the pear tree came from, it is clear that the partridge wasn't alone - "calling birds" was originally "colley birds" or blackbirds, and the five golden rings were ring-necked birds (pheasants?). The first seven gifts of The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were our familiar partridge, two turtle doves, three French hens, four blackbirds, five pheasants, six geese and seven swans - quite a flock. The twelve days, incidentally, are the period of time between the birth of Jesus and the arrival of three wise men (January 6, or Twelfth Night).

Related Articles:

Christmas-Kiwi Style

Read about a present day Christams activity for bird lovers: The Christmas Bird Count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in Birds is owned by Rosemary Drisdelle. Permission to republish A Partridge in a Pear Tree in print or online must be granted by the author in writing.

不产生会计凭证的物料凭证的方法

不产生会计凭证的物料凭证的方法

Se38 输入程序LMATLF2G



显示



选中SELECT SINGLE * FROM T134M


设置断点


退出


Se37 输入MB_CONTROL_MOVETYPE_GET



Display


转到151



选中select single * from t156sy


设置断点



退出


Mb11 413 e



回车


销售订单行项目 物料 数量



回车



输入变量:T134M-WERTU回车、T156SY-BUSTW


回车


点击“一步”


双击变量的修改



去掉Xwa04


回车


点击“继续”



输入销售订单、行项目


回车



点击“一步”



点击变量更改,去掉x,回车


点击继续



输入序列号


回车


保存

维护凭证编号范围


维护新财年凭证编号范围



1、创建新凭证编号范围(可选操作):



2、将凭证编号复制到公司代码:

本例中,选中编号范围“99”2008年度的编号值,从公司代码1000复制到10003000公司。


3、将凭证编号范围复制到会计年度

本例中,我们选中10003000公司下的凭证编号范围“99”,将其由2008财年复制到2009财年。

删除内部订单

此前知道成本中心可以删除,只要没有发生业务数据即可,但内部订单主数据却是不能删除的,无论是否存在业务数据。

昨晚与同事不小心在PRD新建了订单类型和订单,无奈只好通过OKO5删除内部订单,其实在后台同样的路径下,我们几乎可以删除所有的CO组织结构,包括控制范围、成本要素、成本中心、作业类型、内部订单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过根据SAP的提示,通过这些方式删除以上内容,系统并不会检查是否存在业务数据,而是会直接将其删除,所以这个功能我们一定要慎用。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Coding Block

之前接触过Coding Block的一些概念,今天又在讲解Functional Aera的资料上碰到了Coding Block,索性把它的资料查一下,简单熟悉一下好了。

The coding block is a tool used to enter additional account assignments, for example, costcenter, order or project. The coding block is supported by Accounting (AC) and used by otherapplication components such as Human Resources (HR), which include the AC screen as asubscreen. The tool enables HR users to enter and validate additional account assignments inposting transactions. It can only be used in the R/3 System.

以下内容转自SAP方丈:

大家都知道Coding Block是在ECC50之后版本里面比较好用的一个功能,可以把自定义的字段安装到FAGLFLEXT表中,当然通过一些增强程序还可以在统驭科目中使用。
1、Coding Block新字段
财务会计(新)-财务会计基本设置(新)-分类帐-字段-客户字段-编辑编码块(OXK3);
添加字段【如图1】;该步骤比较耗时,完成后,可查看客户化字段已经创建;


2、安装新字段到新总账汇总表FAGLFLEXT中
财务会计(新)-财务会计基本设置(新)-分类帐-字段-客户字段-包括总计表中的字段(FAGL_GINS);输入表FAGLFLEXT,修改进入,将自定义字段加入,保存并激活; 该步骤耗时,完成后退出,在初始界面激活汇总表; 使用SE16,检查表FAGLFLEXT和BSEG,发现字段ZZFI已经加入了;新增补的字段需要更改其记账码和字段状态组的字段状态(可使用事务码:FBKP),才能正常显示和输入,系统默认的状态是为“隐藏”。注意维护的语言,否则可能看不到字段名;
3、为Coding Block新字段定义凭证输入的子屏幕为了使新增补的字段能在凭证输入时比较方便的输入,使新增的字段能出现在事务OXK3的屏幕中:发票/贷项发票快速输入、总账快速输入、科目分配和预制凭证等;
财务会计(新)-财务会计基本设置(新)-分类帐-字段-客户字段-编辑编码块(OXK3);
选择菜单“环境”,“预备快速输入”进入新的屏幕;执行完成后,即可在FB50,F-02的屏幕中看到新增字段;可以通过维护自定义屏幕变式和自定义子屏幕来设置字段出现的位置,路径如下:财务会计(新)-总账会计核算(新)-业务交易-总账会计过帐-满意-在Enjoy事务中包括客户字段;财务会计(新)-财务会计基本设置(新)-分类帐-字段-为编码块定义子屏幕(OXK1);
4、为Coding Block新字段维护数据表内容
保存后激活;然后可以使用事务SE16直接维护数据表ZZFI_BB的内容; 但对于一般的最终用户来说不会被分配访问数据表的操作权限,因此需要开发人员编写一段ABAP程序以使最终用户能简单方便的维护数据表内容;
5、定义Coding Block新字段的搜索帮助
为了在数据输入时方面的选择输入其数据值(F4),需要为新增补的字段创建搜索帮助;使用事务SE11创建搜索帮助;点击创建,选择“基本索引帮助”,进入创建搜索帮助界面;保存并激活;
6、分配搜索帮助给Coding Block新字段
使用事务SE11将创建号的搜索帮助分配给新增补字段;保存并激活;
7、分配数据检查表给Coding Block新字段
使用事务SE11修改结构CI_COBL;点修改进入,选中所需要维护的组件ZZFI,点 ,进入搜索帮助及检查视图;点击 按钮选择“外来码”,系统弹出对话框“外来关键词不存在,创建带值表ZZFI_BB的建议作为检查表格?”,选择“是”,接受系统建议;选择“复制”复制外来码关键字检查表ZZFI_BB;此时可以看到ZZFI_BB已经填入到CheckTable中了;
8、把方案和客户字段分配到分类帐
财务会计(新)-财务会计基本设置(新)-分类帐-分类帐-把方案和客户字段分配到分类帐 将客户字段ZZFI添加到分类帐OL中,这样表FAGLFLEXT中,就能对字段ZZFI产生一条汇总记录;经过这样设置,可以查询查询针对ZZFI的期初、发生、期末的数据了;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金融危机下的冷笑话

路透社罗列出几则诞生于危机中的“冷”幽默,让人在笑中体味社会现状及众生心态:
[1]——问:我想开一家小公司,如何做到?答:简单。买一家大公司,然后等着它资产缩水。
[2]——问:投资银行家和比萨饼有何区别?答:比萨饼还能喂饱一家四口。
[3]——我今天想从自动提款机里取点钱,它提示“资金不足”。答:我不知道这是指银行自己还是指我。

幸福感曲线与开车游行

我和雪儿总感觉到身边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对此也聊过几次:收入较低、教育背景不高的人群总显得很乐天派,对现状满足、对未来有乐观预期,并且积极享受生活;但那些中等收入以上、教育背景较高的人却经常抱怨现状,缺乏对财务状况和未来人生目标的安全感,尤其是在与身边人的对比当中,总担心自己落在别人身后,这个话题会让他们焦虑不安。

这看似矛盾的两种表现,其实是有理论可以解释的:

奥斯瓦德将人们的环境与幸福感进行了比较。他发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幸福感随着金钱、健康和成功的婚姻而上升,随着一个人“预期收入”的上升而下 降。预期收入是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相同的其他人的普遍收入。换句话说,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同类人越富有,因而往往越不满足。

如果说“越聪明、越富有的人越不满足”已经成为一道定理的话,那么站在执政者的立场,从这个比较偏门的角度上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城市人口会享受到更多的优待,为什么拿到远高于应得收入的垄断行业员工、公务员、知识分子这些阶层会受到政府更多的关照。

昨天中午站在清华西门的街边,看到了一次奇特的游行,五六十辆家庭轿车连成一长串在街上驶过,每辆车的车窗上都贴着标语:还我褐石,严惩泰跃。

泰跃是一家开发商,因为海淀批地区长周良洛的倒台而垮台,这些已经购房的业主无法入住,因此想到了这么一个“安全游行”的方法,我很佩服他们的聪明,但心里又隐隐感到有些不妥,清华旁边的洋房,不是普通人能够买得起的,这些知识分子属于城市的中高阶层,有自己的车子和体面的工作,但他们在面对自己被侵权的时候,除了游行之外,仍然没有其他的申诉渠道。

所以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所谓的“弱势群体”,如果普通打工仔、农民的权利被侵犯了,他们会怎样?游行吗?警察马上会把你带走,弄不好还会体罚+罚款。上访吗?地方政府的人马上会来把你带走,他们有的是办法可以叫上访者后悔通过上访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所以在中国,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开着车游行,不用再奇怪了,因为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主意,我能想到的就有三点好处:
一、可以告诉别人我们想把事情搞大,但仅希望把事情限制到可控制范围内;
二、告诉警察我们是有身份的,不能像对付其他人那样随便抓我们;
三、当游行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时,大家方便疏散。

还是知识分子有办法啊!但我跟雪儿有一个共识:中国没有知识分子,只有伪知识分子。

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Oracle "ORA-12541: TNS:no listener"报错解决办法——转

Oracle 10G数据库中"ORA-12541: TNS:no listener"报错解决办法

1、在计算机 开始--->管理-->服务中没有看到 OracleOraHome92TNSListener 服务,但服务已经启动
2、C:\>lsnrctl start 执行完后报open service error。然后在计算机 开始--->管理-->服务中看到  了 OracleOraHome92TNSListener 服务
3、运行regedit.exe启动注册表编辑器,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ontrolSet002/下的Services和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下找到OracleOraHome92TNSListener项,在右边窗口按右键,新建/字符串,取名ImagePath。双击新见的建,在“数值数据”项输入D:\oracle\ora92\bin\TNSLSNR.EXE(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确定完成。 再次在服务中双击打开OracleOraHome92TNSListener的服务看到其“可执行文件的路径”一栏已经显示了其正确的值。这时你可以启动监听了。
4、C:>tnsping 数据库SID。看看tns服务没有起来。如果没有起来,用下面的命令c:\>lsnrctllsnrctl>start把这个服务起动起来。
c:\>lsnrctl start 后open service error错误消失,但例程中有一个状态为UNKNOWN,另一个为READY.命令执行成功。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 1999年《南方周末》新春贺词,江艺平

中国改革路漫漫

Hugo Restall

十年前的这个星期,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告别了毛泽东主义,踏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创了一段迄今全球最为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站在目前的有利位置来看,这个过程似乎异乎寻常的顺利。但改革之路并不顺畅,未来也不会平坦。了解真实的历史是我们探索中国未来何去何从的关键。

Associated Press
邓小平,摄于1978年
首先,北京对改革的理念和路径从未达成完全一致,也没有为此制订明确的路线图。中国的改革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在邓小平期间尤其如此。邓小平能够推行改革开放,是因为1978年中国正处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建设的衰竭状态,内部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反对力量薄弱。中国人已经饱受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之苦,因此采用实用主义作为指导方针是人心所向。

邓小平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关键时刻作为“最高领导人”发发挥关键作用。在当时改革似乎陷入泥淖的时刻,邓小平利用自己的个人威望推动了改革继续前行。与此同时,经济改革的最初阶段创造了诸多赢家,却很少有输家,因为当时私有企业还刚刚起步规模较小,与国有的工业集团相得益彰。

邓小平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摸着石头过河”,中国决策者们也是遵循这个方针踏上了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小范围试验在全国推广经常获得成功,例如包产到户政策和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中国决策者们从未规划到外国企业会对中国经济有如此高的参与度,这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由于没有改革蓝图,中国也曾犯下一些明显的失误──中国的股市迄今仍然运转失调,因为股市起步伊始就是作为国有企业的零成本融资渠道。纵容企业家从股市持续获取融资可能会损害到公司的利益,以及那些高价购入股份的股东。

中国的循序改革策略和根本的缺乏共识问题也引发了政治争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内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仍就改革步伐争论不下,知识界在极小的自由空间内就是否需要政治改革进行争论。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这些辩论受到了政府严厉控制。但在数年时间内,中国经济改革发展重上轨道。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自己重塑为包括企业家在内的中国各阶层社会精英的集合体。唯一的政策争论发生在技术精英与他们的庇护网领导人之间,政府同时还通过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收买了后者的忠诚。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中国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放任政策经济体。政府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31%下降到11%左右。与此同时,北京还单方面下调关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还精简了公共部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在数年时间里裁减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一些人士预计有6,000万人因此下岗。因此,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复一年地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不幸的是,这段高速增长时期即将结束,而全球金融危机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中国改革的钟摆目前再次摆回到了意识形态竞争和大政府政策一方。由于中国仍然没有就自由市场改革的价值达成确切共识,那些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人士正转变为欧洲风格的社会民主党人。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官僚主义开始重建他们的权威。北京确定了通过改进税收体系,带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重新达到20%。去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了20.8%,增幅高达32.4%,远远超过了中国经济11.4%的增速。

政府支出也在迅猛增加,这是意识形态重新转向中央集权经济体制的标志之一。政府领导人将自己描述成化解所有问题的答案,传达出他们愿意动用公共资源帮助那些被新经济繁荣所抛弃的人群,而不是打算发展新企业创造就业机会。虽然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规模较小,不过正在迅速发展。考虑到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国家,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这可能难以维系。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一段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罕见的程度欢迎外国贸易与投资的时期后,北京正悄悄改变政策,对海外产品和投资设置一些非关税壁垒。中国政府力促缔造新的龙头企业,它们通过各种所有权结构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享受着国有银行提供的慷慨融资。中国新制定的劳动法也远远超过了基本的;劳动保护范围,鼓励工人组织工会,与管理层进行抗争。

所有这些都减少了真正私有部门的机会,而这个部门一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推动力。随着增长放缓,有政府背景的官员管理者独享最大的发展机会,社会不平等和不满也应运而生。如果这促使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收买异己,那么经济改革的良性循环就可能演变为政府加大干预的恶性循环。

在政治领域,政府和商业精英的密切关系意味着对共产党的任何新兴反对力量都可能是反商界的。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证据:在知识界,一个民族主义的运动正鼓吹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这个所谓的“新左翼”思潮是当下最热门的势头。

过去一年,互联网最终开始展现出成为公民共享信息手段的潜力,民众通过网络互相了解政府腐败和滥用职权的信息,并组织起来寻求补救。但与此同时,网络也成为“愤青”的释放渠道,这些20多岁持民族主义思想的年轻人支持一个更为强势的中央政府。

上述因素并不意味着中国30年的改革道路肯定会遭遇逆转。但一些人从中国过往经济增长中得出的简单直线预测实在是过于乐观了。中国共产党独揽大权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既得利益者试图阻碍银行体系和股市的发展(这可能有利于企业家),来维护他们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领域,未来的一年都将非常关键。中国依赖于出口的经济在全球放缓面前尤为薄弱,天安门事件明年6月也将迎来20周年。不过,中国共产党已经展示了其擅于调整自身应对新挑战的一面。我们可以预计,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还会继续,即便改革步伐有所放缓。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的编辑。)



China's Winding Road To Reform
Hugo Restall

Thirty years ago this week,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urned their backs on Maoism and embarked on a reform program that led to the most remarkable period of wealth creation the world has ever seen. From today's vantage point this process appears surprisingly smooth. But it hasn't been, and still isn't. Understanding the real history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where the country could go from here.

Above all, there has never been total agreement in Beijing about the wisdom or course of reform. Nor has there been a clear roadmap. Rather, especially under Deng, it was a fairly personal process. He could launch reform because in 1978 China was in a state of ideological and economic exhaustion, and internal opposition to 'following the capitalist road' was weak. The adoption of pragmatism as a guiding principle was popular because people were so fed up with political campaigns and class struggle.

Deng also played a crucial role as 'paramount leader' at key moments in the 1980s and early '90s pushing through changes using his personal prestige when reform seemed to be foundering. Meanwhile, in the early stages economic reforms created many winners and very few losers, as private enterprises started small, coexisting with the state-owned industrial dinosaurs.

In Deng's famous phrase, China's policy makers adopted a gradualist approach, '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for the stones.' Small-scale experiments often led to success on a national scale, such as allowing farmers to keep what they produced from private plo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long the coast. Foreign enterprises' high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economy was never planned, it simply evolved. But the lack of a reform blueprint also led to some notable failures -- China's stock market remains dysfunctional because it started as a no-cost source of money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llowing the market to become a viable source of capital for entrepreneurs would hurt these companies and those who own their overpriced shares.

This gradualist approach, and the underlying lack of consensus, ha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During the 1980s, reformist and hardline forces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still fought over the pace of reform, and intellectuals had a modicum of freedom to debate the need for political reform. The crackdown after the 1989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sharply reined in that debate, but within a few years economic reform and growth were back on track. By the mid-90s, the Party successfully recast itself as a collection of society's elites from all backgrounds, including entrepreneurs. The only competition over policy was between technocratic elites and leaders of patronage networks, while the government bought the allegiance of intellectuals with improvements in their lifestyles.

China became a remarkably laissez faire economy in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The government's revenues as a share of GDP shrank to around 11%, from 31% in 1978. At the same time, Beijing unilaterally cut tariffs and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hile shrinking the public sector. In the space of a few years starting in the 1990s, ineffici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ed about one-third of their workforce, by some estimates 60 million jobs. As a result, for about three decade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hurned out double-digit growth year after year.

Unfortunately this run is coming to an end, and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oday the pendulum is swinging back toward ide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big government. With the country still without a true consensus on the virtues of free-market reform, the communists-turned-capitalists are morphing into European-style social democrats.

In the late 1990s, the bureaucrats set out to re-establish their power. Beijing fixed a target of restoring national revenue to 20% of GDP by improving the tax collection system. Last year, revenue hit 20.8% of GDP, growing by 32.4%, far ahead of economic growth of 11.4%.

Spending has risen just as fast, and this is now part of an ideological shift back toward statism. Government leaders portray themselves as the answer to every problem, expressing their willingness to use public resources to help those left behind by the new prosperity, rather than counting on new businesses to create jobs. While China's social safety net remains small in comparison to European countries, it is expanding rapidly. Given that China remains a poor country and has a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this may not be sustainable.

Meanwhile, after welcoming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to a degree seldom see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Beijing is quietly shifting tack to impose some nontariff barriers to foreign products and investment. The state is pushing the creation of new national champions, enterprises that are tied to the government by various ownership structures and enjoy generous financing from the state-owned banks. A new labor law goes far beyond basic workplace protections, incentivizing workers to organize and instigate disputes with management.

All of this is reducing the opportunities open to the true private sector, which has been the engine of China's rapid growth. As growth slows and the politically well-connected cadre managers enjoy the lion's share of opportunities, inequality and resentment grow. If this prompts the government to expand spending further to buy off the discontented, the virtuous cycle of economic reform could turn into a vicious cycle of ever great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political sphere, the close alignment of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elites means that any emerging opposition to the Communist Party will likely be antibusiness. And indeed we see evidence of this -- among intellectuals, a nationalist movement advocating greater 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economy known as the 'new left' is the hottest trend.

In the past year, the Internet has finally begun to show potential as a tool for citizens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government corruption and abuses, and to organize to seek redr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Net has unleashed the 'angry youth,' nationalistic 20-somethings who support a stronger central government.

None of this means that China is necessarily going to reverse course after 30 years of reform. But the straight-line projections some have drawn of the country's growth are too optimistic. The drawbacks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monopoly on power are becoming more evident, as vested interests protect their control on the economy by holding back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ystem and stock market that would benefit entrepreneurship.

The coming year is expected to be critical, both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China's export-dependent economy is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a global slowdown, and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iananmen is coming up in June. However,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shown itself adept at adjusting to new challenges. We can expect that the feeling for the stones will continue, even as the pace of reform slows.

(Editor's Note: Mr. Restall is the editor of th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SAPMMC 丢失Instance的找回办法

在使用SCC4复制Client800的时候,磁盘空间不足,导致安装停顿,在我强制关机之后,重启虚拟机下的MMC,结果却丢失了ER1这个服务器。

查找资料时找到了“Layout of SAP Systems Manager Snap-In”其中建议查看Note142100

"Profile parameter mismatch. SAPSYSTEMNAME or SAPSYSTEM doesn't match ...":
The connect to the Web service or DCOM interface was successful, but the used SAP system name or system number used by the SAP MMC snap-in does not match the profile parameters of the connected SAP instance.
Verify the snap-in parameters and the profile parameters of the connected SAP instance.

之后又从Note544533查找到了相应信息,

[2] Question: After stopping the R/3 system, I cannot restart it.What can I do?

Answer:Have you made changes to the profile files?You may have made these changes some time ago but they are only activated when the system is restarted.Proceed as follows:

- Check the following profile files:
Default, start and instance profile,

for incorrect values/entries, for example, incorrect host name, incorrect values for buffer sizes and so on.
- Were the last lines in the files confirmed with 'Return'?
- In addition, check the 'services' file.The last line in this file must also end with 'Return'.

It may be necessary to only retain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see below) in the instance profile and to remove all other values.Try restarting the system with this profile.If the system restarts, you must then analyze which of the parameters/values has caused the problem.

You should also refer to note 129813.

The minimum configuration of the instance profile of a central instance is:

SAPSYSTEMNAME =
INSTANCE_NAME = DVEBMGS
SAPSYSTEM =
SAPGLOBALHOST =

rdisp/wp_no_dia = 2
rdisp/wp_no_vb = 1
rdisp/wp_no_vb2 = 1
rdisp/wp_no_enq = 1
rdisp/wp_no_btc = 1
rdisp/wp_no_spo = 1


在SAP NOTE142100中,找到了思路,根据Note142100的提示,查看usr\sap\ER1\SYS\profile路径下,三个文件的参数是否一致。
1、Default
2、instance
3、start
之后使用备份文件ER1_DVEBMGS01_EXXEPT01.BAK替换了ER1_DVEBMGS01_EXXEPT01。

For some of its functions, the SAP service requires correct profileparameters to which the parameters of the application server shouldcorrespond. Since the service and the dispatcher read differentprofiles, the values may no longer correspond after you change valuesin the instance profile. In this case, you must set the values in thestart profile to the same value or implement the change in the defaultprofile. You can use use "sappfpar pf=" or "sappfparpf=" to compare the parameters. Among others, thisaffects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a) For the dispatcher status: rdisp/myname, rdisp/mshost,rdisp/elem_per_queue, PHYS_MEMSIZE

b) For "Queue Statistic" and "WP Table": rdisp/elem_per_queue,PHYS_MEMSIZE

c) For "Syslog": rslg/local/file, rslg/max_diskspace/local. Inaddition, in Release 6.10, check whether sapservX uses the currentsapevents.dll.

在找回Instance的过程中,关键一步为找到两个合适的sapstartsrv.exe文件,路径分别为:
1、C:\usr\sap\ER1\DVEBMGS01\exe
2、C:\usr\sap\ER1\SYS\exe\uc\NTI386

在运行sapstartsrv.exe的时候,需要勾选“No COM Interface,use only Webservice Interface”,否则会提示“Profile parameter mismatch. SAPSYSTEMNAME or SAPSYSTEM doesn't match ”。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找回SAP管理控制台-转自SDN

原标题:Method to start SAP Portal Server When MMC System Nodes Are Missing

Have you ever ended up with amusement that your portal server is no more displayed in SAP Management Console on expanding.

In such scenarios how can we start the server and work .Before proceeding towards solution ,lets know about the various reasons for occurrence of such scenarios.

Mostly the cause is shutdown of the PC without stopping the server.This usually happens as in major MMC automatic updates ,security patches run weekly which restart your system timely.In such times ,if the Portal server was up ,then due to dirty closure the SAP Instances get flushed out from MMC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instance and DCOM will be lost.

Solution :

Initially check the services in PC ,run services.msc where you can observe that the SAP Portal components will be missing.

For a proper server the services running in your PC are as follows:

Example:
SAPDB: .M760018 f:\sapdb\n06\db\pgm\kernel.exe localsystem allow service....
SAPDB: .M760018 (omststknl.exe) f:\sapdb\n06\db\pgm\omststknl.exe
SAPDB: .M760018 (quick) f:\sapdb\n06\db\pgm\quickknl.exe
SAPDB: .M760018 (slow) f:\sapdb\n06\db\pgm\slowknl.exe

SAPN06_00 F:\usr\sap\N06\SCS00\exe\sapstartsrv.exe pf=F:\usr\sap\N06\SYS\profile\START_SCS00_H1A-2F143-81Z

SAPN06_01 F:\usr\sap\N06\JC01\exe\sapstartsrv.exe pf=F:\usr\sap\N06\SYS\profile\START_JC01_H1A-2F143-81Z

To start the missing services ,the first thing we can have to do is to add up the instances to MMC ,The procedure to be followed is:

Goto

1.\usr\sap\\SCS00\exe\sapstartsrv.exe ,start and give in details

SystemID - (for example example N06)
Nr - Central Instance Number ( example 00)
Profile - Go to usr\sap\N06\SYS\profile\ , check for the existence of file name starting with START_SCS, and mention full path of this file name here. Last characters signify your host name.

for example : F:\usr\sap\N06\SYS\profile\START_SCS00_H1A-2F143-81Z
User - .\SAPService for example: .\SAPServiceN06
Password - <>

- The instance gets installed successfully message is prompted.

2. Now Go to usr\sap\\JC01\exe\sapstartsrv.exe ,start and give the details the details as explained above..

SystemID - N06
Nr - 01
Profile - F:\usr\sap\N06\SYS\profile\START_JC01_H1A-2F143-81Z
User - .\SAPServiceN06
Password - <>

- The instance gets installed again successfully message is prompted.

Now reopen the SAP MMC,expand the SAP Systems node .Now the instances are added back to console.

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

SAP BASIS学习手册——转

1:)要用scc4定义一个新的client,同时定义好类型(T,P,D等)
2:)用user/pasword: (SAP*/pass) Login到新的client中去,做sccl做一个Local client copy本地CLIENT COPY使用事物代码SCCL,用SCC3查看日志。具体操作如下:6.1.1创建逻辑系统1运行事物代码SALE 2选择“应用程序连接”—“发送和接收系统”—“逻辑系统”—“定义逻辑系统”,然后单击运行按钮
3对“跨集团更改”的提示做确认4在弹出的逻辑系统窗口点击“新条目”5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逻辑系统的名字及描述。逻辑系统的命名规范为CLNT,如TSTCLNT5006将创建的逻辑系统记入一个REQUEST,然后保存,逻辑系统定义完成。6.1.2创建CLIENT 1登陆系统,运行事物代码SCC4。2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改写按钮。3确认系统提示—“更改是跨CLIENT的”。4点击新条目5输入创建的新CLIENT的设置: 集团:3位数字,由002-999任选,066保留逻辑系统:点右侧下拉按钮,找到上面创建的逻辑系统,如TSTCLNT5006标准货币:选择人民币7集团角色: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如生产或测试由于是新CLIENT,暂时将更改并传输集团对象标记为自动记录修改;与集团无关的对象修改设置为允许对资源库和跨集团定制的更改。8保存确认6.1.3 LOCALE CLIENT COPY 1登陆新创建的CLIENT,默认用户名、密码为SAP*/PASS。2运行事物代码SCCL3选择参数文件:参数文件的说明见本章开始部分,根据需要选取4选择源集团5选择要拷贝的用户主数据源集团,一般与2的选择相同6点击后台作业计划,定义集团拷贝的开始时间。7选择调度作业8检查弹出窗口的内容,确认后继续9如果立即开始运行LOCALE CLIENT COPY,选择立刻,否则定义开始时间。到这个定义时间后,系统将在后台自动运行集团拷贝。注意:集团拷贝最好选择没有业务应用的时间进行。10定义集团拷贝日志输出的打印机,一般选择虚拟打印机11系统提示集团拷贝将在预定时间开始,用SCC3可以查看集团拷贝日志。
1.2.Batch Input问题
Batch input学习!!!(参考文档资料)
BATCH INPUT注意事项:
1.不要忘记在导出数据后,回车一下。
2.你的源数据不能包含不需导入的项。
3.定义数据名时要用英文缩写,不能用其他文字。
1.3.常用事务代码
Pfcg绝色维护Su53查看权限对象st01跟踪St22看dump,以分析错误eg.找到ABAP程序出错的地方,找出founction,用se37查看找到的founction,找到有关权限检查(authority check),找到object,在pfcg中添加object并赋予权限/h debugsu01建用户ID,TMSADM这个用户不能锁定,它是系统默认的传输用户,SAPSYS也是系统用户,不能锁定
se09/se10查看并释放change request。(workbench表示与集团无关,只需要传一遍;customizing表示与集团相关,则需要分多次传到每个集团)
sapd配置打印方式、打印格式。它的配置是跨集团的(打印方式分为:local,remote,front end三种。local的配置较为复杂,它是指printer和server相连,driver全部都装在server上,然后再由server去连接pc;remote是指server与printer server相连,printer server再通过server与pc相连;front end配置比较方便,它是指server与pc相连,pc接printer,并将其设置成默认printer)
client的操作:sccL copyscc3查看日志scc4后台scc5 delete选择“从T000删除条目”000 001 065 066这四个client为系统client,066用于做earlywatch
sm02给所有人发送即时消息se61修改sap登陆界面se61------创建或修改general text,即常规文本:zlogin_screen_info-----在行首可用@xx@方式引用一个icon(其中xx为数字,在se38中运行report rstxicon可查到所有的icon),文本信息最多为16行,每行45个字符.So01邮箱
sm04查看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可踢人,它只能看到一台机器al08查看有多少人登陆,session_manage表示用户出于登陆状态,什么也没有做,它可以看到两台机器,如果要登陆另外一台机器,可以用sm51转到另外一台机器os01查看在线机器名称
oss1选public进入sap服务区,可用来发message或者申请lisence keyS0003605676密码I753A556
sm50/sm51看进程,sm50看当前机器,sm51可以看两台机器
suim权限比较eg查找哪些role里有spro这个事物代码
rz10编辑系统参数文件rdisp/gui_auto_logout & rdisp/keepalive用于控制闲置时间(秒)login/system_client用于控制默认登陆的client编号(000-999)login/fails_to_user_lock用于控制输错密码被锁定的次数(1-99)
se43定制显示在用户主菜单中的sap标准菜单条目1.Su01-----默认----startmenu-----区域菜单(填入定制的菜单)2.Pfcg-----找到common role-----添加tcode----从范围菜单(填入定制的菜单)
se56看自己的ID有哪些object及object的值su10批量修改用户,也可由su01的菜单”批量修改”进入su02编辑用户权限的参数文件
su21建objectsu20/su22以不同角度来查看权限对象sale建立逻辑系统eg. P34CLNT800
db13数据备份db02数据库表和索引的监控db12数据备份日志sapdba数据库管理工具
sm36定义后台作业(标准的作业-------缺省的计划)sm37查看后台作业
sp01看打印队列,可清空假脱机请求spad选择完全管理,先定义“页格式”,然后赋格式类型,再赋设备类型(CNSAPWIN)
smlg定义组登陆方式,如果发现机器不能自动分配资源或者分配资源出错,则可以在里面删除掉一台机器,然后再添加进去就可以解决,在它里面按F5可以查看机器响应时间,如果在1000ms以内则表示正常.
sm59设置sfc连接,也可用它来登陆到别的机器,哪怕是用sap通讯帐号也可以
sm21看系统日志
os06操作系统监视器,cpu使用率正常在30%以内,30%~70%可能表示很慢,如果无系统信息,则需要在AIX中执行如下命令:ps –efgrep saposcol(查看sap操作系统收集器进程)cd /usr/sap/P34/SYS/exe/run (注意这一行中的大写字母)./saposcol(./表示运行)st02监控buffer,看命中率(hitratio),swap出错值大于1000则需要用rz10调整参数,一次最好只改一个参数,改完了重启sap使参数生效。usr/sap/P34/SYS/profile中有参数文件,可以在改变参数前做参数文件的备份,具体命令如下cp xxx yyy,恢复参数文件时,只需要将备份的参数文件copy回原参数文件名即可。这里的yyy包括:DEFAULT.PFL P34_DVEBMGS00_p34dbsvc P34_D01_p34apsvc START_D01_p34apsvc START_DVEBMGS00_p34dbsvc———————————————————————————————————————ls –l系统中的文件属主如下:-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2919 Sep 26 10:09 DEFAULT.BAK-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2919 Sep 26 14:03 DEFAULT.PFL-rwxrwxr-x 1 root system 466 Aug 08 15:55 DEFAULT.PFL.0-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8940 Sep 26 12:29 P34_D01_p34apsvc-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8940 Sep 26 09:56 P34_D01_p34apsvc.BAK-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1013 Aug 08 15:55 P34_D01_p34apsvc.bak-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5304 Sep 26 14:02 P34_DVEBMGS00_p34dbsvc-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5014 Sep 26 09:45 P34_DVEBMGS00_p34dbsvc.BAK-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1891 Sep 01 12:47 START_D01_p34apsvc-rwxrwxr-x 1 p34adm sapsys 2669 Sep 01 12:47 START_DVEBMGS00_p34dbsvcp34db:p34adm> cd ..p34db:p34adm> lsexe gen global profile profile.bck src(红色的是profile的全备份,蓝色的没有用,是从原来的d00系统中带过来的,大写的bak文件是系统自动备份的,但它只保留最后一次保存之前的结果,所以修改参数后不要多次保存,全部改好了然后一次性保存,恢复参数时一定要用p34adm用户登录,以免文件属主发生改变,导致sap无法启动)———————————————————————————————————————用cp –R profile.bck.2005.9.27 profile(将参数文件恢复)
st04查看数据库日志(转到------数据库日志)Oracle/P34/saparch看arch文件
sm13检查更新是否有效,只需要看中间“更新有效”这几个字就可以了
sm12检查锁定条目,可用于解锁,eg.用户锁定条目后断网了,其他人不能用,则需要解锁
st03n可查看一些系统信息,凡是以“n”结尾的都是sap后来开发的事物代码,用于分析sap的一些系统信息,检查响应时间是否超过了2000ms,如果超过了则需要用其它手段来分析为什么这么慢,eg. sm37看后台作业,sm50看进程,sapdba或者db02看tablespace是否已满,用db02则需要刷新一下,否则有可能不是实时数据,但sapdba就是实时数据。Sm21看系统日志,st22看dump.
Sm19跟踪用户Sm20看用户的详细动作Stat粗略的查看用户的动作
利用scat进行数据导入
在系统上线或进行测试时,都需导入大量的主数据。在SAP中有多种方法可批量地导入大量数据,这里介绍利用scat进行数据导入的方法。下同以导入统计指标数据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用scat事务码进入计算机辅助测试工具屏幕,在测试情况栏内新建一个测试项。该测试项的名称要以z开头,如ztest。输入完名称后,按工具栏上最左边的“TCD”按钮开始记录事务。
首先在弹出窗口内输入需记录的事务代码kk01,按回车,进入统计指标维护界面。
接下来按维护统计指标的操作输入统计指标编码、统计指标名和计量单位,最后按保存完成事务记录,返回scat事务界面。
在scat事务界面按保存,弹出选择开发类界面,选“本地对象”,完成ztest测试项目的创建。
返回scat的初始屏幕,这时,在测试事件列表中应该有一个你刚创建的测试项目。选中它,按工具栏的“更改”按钮,接着双击功能表里的kk01项,接着再双击“SAPLOKSK”项,这时会打开输入统计指标编码窗口,并且光标会停留在编码栏内,接着点击工具栏的“insert import parameter”按钮,创建一个&STAGR参数。接着按工具栏下一页,使当标停留在名称栏,和上面一样,点击工具栏的“insert import parameter”按钮,创建&BEZEI参数。接着光标会自动移到计量单栏,同理,生成&MSEHI参数。按返回按钮回到上一屏幕,接着按保存完成参数创建。
返回初始屏幕,在选中ztest测试项目的情况下,选择菜单的“转到”--“变式”--“输出缺省”,生成一个ztest.txt文件。
打开ztest.txt文件,内容如下:
·[变量标识][变式文本]STAGRBEZEIMSEHI
·-->Parameter texts统计指标名称统计关键数单位
·-->默认数值Y02y02H
·*** Changes to the default values displayed above not effective
增加需导入的数据后的格式如下:
[变量标识][变式文本]STAGRBEZEIMSEHI
-->Parameter texts统计指标名称统计关键数单位
-->默认数值Y02y02H
*** Changes to the default values displayed above not effective
Y03y03H
Y04y04H
Y03和Y04是需导入的统计指标,文件中的空格全部是用tab分隔的。整理好导入数据的格式后,就可进行数据导入了。进入scat事务,运行ztest测试项目,变式选择“自文件外部的”,选择整理好的ztest.txt文件。处理方式可选择“前台”或“后台”,第一次最好选择前台方式,这样方便除错。最后按工具栏的运行按钮即可。
1.4.r3的License
在service.sap.com申请LICENSE KEY说我权限不够(如果用认证顾问的UID)我有R/3的DELIVERY NOTE(安装系统随带的),上面有INSTALL NUMBER及CUSTOM/ORDER/DELIVERY NO等有用吗一般还有谁会有这样的权限?你可以在ADMINSTRATOR里看到谁有这个权限TAILEI,ADMINSTRATOR在哪里看?一般ADMINSTRATOR是怎么授权的?不是随安装软件一起来的吗?
不是的。Your authorization is not valid for any installation of your company Please contact your administrator,碰到这个信息https://websmp102.sap-ag.de/LICENSEKEY,进去后点System Administrator in your company.然后就知道谁是管理员
R3的License与机器相关联吗?就是说一个License可以用于多台机器吗?
相关的,申请的时候要hardware key,这个hardware key是根据硬件 和当时的操作系统产生的,如果你的 操作系统重装了,hardware key就变掉了。
那我拿到一个License,这个License并不是我的系统申请的,就是说这个License是没有用的?BTW,Licesnse是一个可执行文件(.exe)文件吗?
應該是沒有用的,hardware key根據不同機器、網卡號碼等,號碼都會不同。當你裝完IDES後,要做saplicense; -install時,你要有下列的資訊System name (SID) Hardware key Installation number License expiration date License key所以你的機器不同,他會通知你hardware key有問題。另外,license不是執行檔,如同上面所示,用saplicense的指令來控制。相同的机器,重装了OS,hardware key也是不相同的,要重新申请才行
那一个exe的文件程式有什么用?用来产生License?不可能吧?
SAPlicense是一个系统文件:可以查找机器码、安装license、删除license、显示license!就是不能生成Licesne,要不然用SAP岂不是不要钱了!要想得到license需要到SAP去申请撒。(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得交钱呀!)除非......
LICENSE的确是要和系统硬件联系起来的。但是系统重新装过后——只要没有改变你以前系统的结构——就是说:WINDOWS上,C盘没有重新分区——那么新装的R/3的LICENSE还可以用原来的。其他的UNIX机器我没有做个实验不好说,但我在AIX上作过:我就是换掉UNIX机器的的ROOTVG的硬盘,用个新的来代替,原来的许可也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1、system license:当安装完SAP以后,系统自动产生一个为期4周的临时license,在此期间内,一切操作正常。如果超过此期限,你就无法登录了,此时,只能用SAP*登录,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system license是跟硬件相关的。
2、Developer register key:当开发员想要开发自己的ABAP程序(此程序必须用YZ开头)时,需要首先注册此key。此key与注册用户相关。
3、SAP object modify key:当开发员想要修改SAP的object时(比如说SAP程序)时,需要注册此Key.此key与SAP object相关
1.5.权限管理
讨论一下SAP中如何做到将权限能细到每张表啊
可以的。 你先要把这张表给某个role,假设是zzrole,然后pfcg,输入zzrole在role里面,查看这个role,看权限页,点击修改图标,进入到一个界面,把表名称添加到zzrole就可以了。
SAP权限如何配置?
大概的步骤是
1、从BPI中得到每个岗位的权限,或者是模块顾问给你一张权限表。
2、根据权限表中的权限、或是BPI中得到每个岗位的权限,在SAP中设置角色
3、根据权限表中用户和角色的关系、或是岗位和用户的关系,分配权限。
1.6.SAP访问问题
如果你们是内部地址,那只能通过vpn等连接过去,如果是公网ip,如果你是4.7以下,请启动ITS服务,可以通过Internet logon SAP
1.7.修改sap登陆页面
修改sap登陆页面 就是输入clinet,userid,password的screen对4.6系统:TCODE.SE61创建或修改General Text:ZLOGIN_SCREEN_INFO在行首可用@XX@方式引用一个ICON(其中XX为数字,在SE38中运行report RSTXICON可查到所有的ICON); 文本信息最多为16行,每行45字符。

安装完毕ECC6.0之后的工作

历经1个多月,终于将IDES6.0成功安装到了我的T60上,Vista下VMware 6.5虚拟机,单独拿出一块320G硬盘装Windows Server 2003,期间挫折无数。对于我这样没有数据库知识的人,只要安装完毕就算是成功了,下面谈一下在一个全新的IDES上如何设置,进而完成学习和展示任务。

1、使用User:IDADMIN、Password:IDES登录Client 001。
2、SU01复制DDIC到新的用户名。
3、用新用户名登录Client 001,SCC4创建Client 999。



PS:
手动启动Oracle Listener服务(默认是要手工启动的):
进入dos:(开始-运行 输入CMD) 启动database instance  (在DOS控制台输入以下命令)
SQLPLUS /NOLOG  (运行此命令后,进入以下SQL命令平台)
SQL> conn system/manager @lnf.world as sysdba (lnf为instance名字)
SQL>startup然后重新启动SAP的安装程序。

SAP ERP 4.7 如何删除被锁定的用户密码

ECC6.0安装后的默认用户名为SAP*和DDIC,但密码为安装时输入的密码。另外ECC6还提供其他用户名,IDADMIN,密码为IDES。这个我找了很久,什么SAP*,PASS、DDIC,19920706;SAP*,07061992我都试过了,花了很多时间。

1、首先搜索文件DEFAULT.PFL,在C:\usr\sap\ER1\SYS\profile下,将以下内容添加为新行:login_no_automatic_user_sapstar =0。
2、点击“开始”->“运行”->cmd
3、To reset the password from sqlplus, do the following...

Type "sqlplus / as sysdba"
SQL> select * from SAPSR3.USR02 where BNAME='SAP*' AND MANDT='Your_Client_No.';
SQL> delete from SAPSR3.USR02 where BNAME='SAP*' AND MANDT='Your_Client_No.';
SQL> commit;

Now you can logon using SAP* with password 'pass';

Remember, for this you need to change the profile parameter 'login/no_automatic_user_sapstar' to '0'
(again you can change it from sqlplus...)

2008年12月13日星期六

中国奇迹的源头与动力何在?

华生、罗小朋、张学军、边勇壮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1988年秋,在改革10年之际,我们写过一篇长文。文章开头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点现在恐怕很少有人怀疑了。8亿农民开始卷入商品经济生活的历史性变迁,国民生产总值连续10年以年平均9.3%速度的增长,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人均福利水平的提高,为中国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尽管如此(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改革较早地陷入了举步为艰的困境。‘英雄时代'过后的解放情绪逐渐被‘摸着石头过河'的失落感所代替。西方文化的进入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甚至厌恶,原有价值评价标准的混乱没有解决,而且似乎加剧了。同时,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增强,社会腐败因素的恶性膨胀,收入不公平和机会不均等的急剧发展,农民的初步进入造成的社会生活空间令人压抑的拥挤,统统汇成了种种说得清和说不清的社会不满。……所有这些都暗示着,中国改革经过10年的匆匆行进,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历史转折关头。”在文章的末尾,我们总结10年改革的基本战略是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并未走到尽头,中国的文化并未预先注定中华民族向现代化转变中将再次磨难,中国人只要克服焦躁情绪,选择正确的战略转折,是可以避免动乱或停滞的前景,而争取腾飞的前途。

30年的最大成就

后来的发展表明,历史并不是简单地选择了一个路径,从1989年起,中国经过一个短暂的动荡,稍稍的停滞和迟疑,然后迅速走上了腾飞的大道。

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从一个人均国民收入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到了人均GDP2360美元这个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入门的门槛。同样甚至更加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增长,改善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而并不是只惠及少数人。迄今为止,中国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停滞陷井或在经济增长期所出现的那种社会两极化的大规模对抗和动荡。亿万中国农民,在继续保有中国历史上最平均的土地使用和收益权的同时,通过进城打工,普遍显著改善了收入和生活水平。无论农村本身还是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体上围绕0.35的水平在波动,仍然属于比较平均的收入分配差距。

那么,中国为什么取得了这样的经济奇迹?人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主流的说法是说因为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搞了市场经济,从而搞对了激励。界定了产权包括私有产权,这当然很有道理。不过,搞开放式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太多了,为什么独独中国有这样的经济成功?况且要说私有产权界定,许多发展中国家比中国还要彻底的多,搞市场经济也没有那么多框框禁忌,为什么他们几乎很难与中国相提并论?当然也有人说,在东亚模式里中国并非绝无仅有,与经济起飞时期的亚洲四小龙相比,除了规模大,中国也无特别。但大国外向型经济成功,本身就是奇迹。同时这种说法隐含着一个未加证明的判断:中国延续了30年的高速增长也会马上结束,因为可比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期一般最长也只有20——30年。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中国显然面临更大的问题:为什么过去高速增长的动力已经耗尽,中国又将如何面对一个不同时期的挑战?

四大原因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找出中国在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使社会普遍受惠的真正原因。在我们看来,这大体上有以下四方面:

一、在确保自我主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因此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后发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

对外开放对中国的推动作用并不下于改革,这是很多人的感慨和共识。从文革后中国的极度封闭和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巨大差距起步,中国人实行了坚决而又有步骤的对外开放。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对外依存度,从只占GDP的10%以下,到65%以上,只是一个标志性的指标。发达国家资金、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与经验乃至各种信息的全面涌入,对当时中国社会所起的振聋发聩的催化作用无论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因此,说中国30年的经济奇迹主要得益于利用了后发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肯定没有什么错。同时应当看到,从文革后的统治经济和思想禁锢,只经过短短的30年,中国就极大地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惊人差距,没有导致自身的迷失、瘫痪、分裂或解体,而是大大地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很多方面已经具备了和发达国家交流和对话的能力,这绝不是一个简单和无保留的开放能够做到的。这里至少包含了两个最重要的机制设计。一个是对外开放特区的陆续设立和发展,使得开放能够既大胆放手又有梯度的扩散和传导,二是本国对经济命脉的垄断和控制,从而保证了对外开放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导向。

二、坚定然而又是渐进的市场化和有限私有化提供了持续改善的激励和资源配置,避免了国民经济的家族寡头化和大规模的社会对抗。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没有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一下子取消或废止计划体制,而是承认计划经济的现实和存在合理性,采用了放调结合、双轨推进的途径,逐步发展市场经济和转化计划体制,因而避免了许多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断、混乱和经济滑坡,保持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增长趋势。市场经济激发了个人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去满足任何能带来经济收益的社会需求的动力,从而迅速带来了供给充裕、经济繁荣和社会富硕。中国的私有产权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个体户经济、家庭私有财产的发展、扩大和普遍化、承包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资本经济的渐次发展阶段,使得社会有一个认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同时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市场化和私有产权的发展,始终保持了混合经济的形态,就是市场领域和政府干预和调控的领域并存,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并存,从而保证了宏观的可控性和稳定性,避免了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中国一方面允许和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另一方面又保证国有资本对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控制,同时通过废除官员的终身制和世袭倾向以及持续不懈地反腐败努力,比较成功地扼制了中上层政府官员将国有资产大规模转化为私人或家族资本的企图,使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有落入家族寡头的手中,避免了国家层面的经济家族化或官商勾结的演变,而这在一个血缘关系传统深厚、法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本来是经济自由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从而导致社会对抗和动荡、经济增长中断的陷井。


三、基于既得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通过统分结合的家庭土地承包制度,既改善了农民的境遇,避免了土地兼并,又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供给和土地供给。

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中,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结构为基础的,这就是实行了最严格的人口迁移管理和城乡户籍管治制度。中国经济改革的起步,不是去取消或直接冲击这种二元经济体制,而是在农村保存原来集体经济的框架下,引进了家庭土地承包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平均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从而迅速地解决了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激励问题,大大提高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普遍福利水平。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更大意义是它解放了原先被计划体制和集体生产方式所禁锢的农村劳动人口,从而诱发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
  

首先,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农民迅速从边际投入接近于零的单纯粮食生产向边际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等农副产业转移投入,接着是创办乡镇企业,向离土不离乡的非农产业转移,再后是出现了全面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农民工劳动大军。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既极大地冲击和动摇了原本僵化的国营企业的用工制度,又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廉价劳动供给。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延续,包括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工业和城市中的很少保障的非正规就业,和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制提供的务工农民在家乡有一小块均分地的安全保障相配合,极大的降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造成了世界上最自由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政府垄断征地使城郊土地改变用途的级差地租主要落到了城市政府手中,这样就为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升级提供了财政来源。显然,劳动力的解放和自由流动,很少保障的非正规就业,作为最终保障的均分承包土地,垄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低价征地,是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最重要源泉的之一。

四、中央集权下的财政分灶吃饭和地方竞争。

中国作为一个幅源辽阔、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史以来就是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特别是权力划分上也是多次拉锯和反复。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放权让利开始,从大一统计划经济的一个大灶吃饭,改为分灶吃饭,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从1980年起,就“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其间几经变动,包括1994年在按照1993年中央和地方分成基数的基础上,实行不同比例的分税制,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分成规则的透明性和稳定性,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灶吃饭则是改革以来一以贯之的大格局。

由于中央政府垄断了货币证券发行权和政府发债权,在中央给定的规则之下和之外,千方百计地组织地方政府掌握的其它全部可能的资源和增加财政收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谋求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的这个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下,各级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地方有限责任公司,统筹调动和配置地方各种资源,包括与上级政府及部门讨价还价、争取更多垂直资源。创造更有利于资本流入的外部条件,使用更有吸引力的财政税收返还和土地优惠,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这样,在私人资本和外部资本以及劳动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竞争。中央政府对统一市场的维护和对地方封锁的抑制,以及地方政府对外来资本的渴望,以及地方市、县一级政府的国企已经很少且一般退出了竞争性领域,大大削弱了地方竞争中的地方垄断和地方保护。地方所有制主导的资源整合与自由流动的劳动资本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私人资本发育和规范不足的产权替代,它在丧失一部分效率的同时,又以规模经济和公平效应进行了补偿。从而使中央集权、统一市场下的地方竞争,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由此可见,中国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既不是简单模仿移植别人现有模式的结果,也不是其他人能够拷贝复制的普遍模式。

(作者简介:华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罗小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张学军:华夏认证中心研究院院长;边勇壮:大华大陆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他们均为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

我看中国改革30年——张维迎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已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成就。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中国的改革是怎么进行的?

中国的改革一般被认为是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或者说转型。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我看来,有两个,一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是由政府的计划指令还是由市场价格配置资源?二是所有权: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还是以非国有的包括私人的、股份制等等的企业为主?

中国过去30年改革有最重要的两方面:第一是放开价格,或者说价格自由化;第二是整个经济的非国有化。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曲折。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价格自由化

先讲一个故事。1980年,中国国家经委,就是当时主管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中央政府部门,邀请美国教授给中国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做培训。美国教授设计了一个课程表,交给国家经委的官员审核,经委官员审核后划掉了两门课:第一门是Marketing(市场营销),第二门是Corporate Finance(公司财务)。为什么呢?因为Marketing是“如何卖产品”,对中国企业是不适用的,因为当时中国的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厂长经理需要做的是按照计划指标生产产品就可以了;Corporate Finance也没有用,因为所有企业都是国有的,由国家统一预算管理的,需要的资金全部由政府财政提供,创造的利润也全部归政府所有。

而今天,这已经成为商学院学生最重要的两门课,管理课程的变化显示了中国经济的两个最重要改革:价格改革和企业制度的改革。

以我自己的判断,大致上,过去30年中的前15年,中国基本完成了价格自由化,后15年,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的意思是,到 1993年之后,价格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因为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都已经放开了;到了2008年,国有企业改革也已不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了。当然,两个改革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剩下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了。

价格改革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计划体制下,所有的价格都是由政府规定的,大到钢材、水泥、木材、石油等生产资料,小到针头、火柴、洗衣粉等日用生活资料。但要搞市场经济,价格就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实现价格自由化。这个价格自由化的过程大致用了15年,过程复杂,艰难曲直,甚至惊心动魄。

在1978年,零售业按交易额算的97%由政府定价,到了1993年,93.8%的零售额由市场定价,也就是说政府定价的比例降到了6.2%;在 1978年,92.2%的农产品是政府定价的(还有一小部分是黑市及自由市场交易),到1993年,87.5%的农副产品收购环节由市场定价,政府定价包括政府指导价和直接定价的比例降到了12.5%。到2004年,市场定价的比例占到了96.5%,也就是说政府定价降到了3.5%;在1978 年,100%的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由政府制定,到了1993年,81.1%的产品由市场定价,也就是说政府直接定价和指导价的比例加起来不过18.9%,到 2004年,87.8%的产品由市场定价。

剩下仍然由政府定价的产品,主要是垄断行业和基础设施,比如成品油、天然气、水、电力、电信的价格等等。这些问题以后还要解决。现在如果要调整价格、放开价格,就要开听证会,价格已经不是政府改革的重要议事,只是业务部门需要做的事情了。但在1993年之前,价格问题是需要政治局讨论的。在 1980年代,一盒火柴从2分涨到3分,中央政治局开了好几次会,最后还是不敢涨,因为上涨50%怕老百姓受不了。现在的价格价格已经不是中央领导人考虑的主要问题了。


价格改革是怎么走过来的?

中国的价格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它不像东欧、前苏联那样一次性放开。更具体来说,中国走的是“双轨制”。为什么走“双轨制”?我分析的原因是:中国改革一开始并不想搞市场经济,而只是想完善计划经济。如果改革一开始就想搞市场经济,那么我们选择的道路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在改革初期,我们并不认为计划经济在本质上没有效率,而是认为,我们的计划经济没有搞好,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计划时没有尊重价值规律。所以,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上,而不是实行市场经济。

就价格体制而言,在改革初期,很多产品价格不合理,比如原材料价格偏低、制造业产品价格偏高等,但是大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怀疑国家的定价能力,即:如果国家在定价时尊重价格规律,那么价格就会合理。因此,当时的价格改革,就是怎么通过行政手段调整价格的问题。这是到1985年以前,中国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然,由于政府管理能力有限,所以在1980年代初期,一些地方相继将一些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的小商品价格放开。但是在1985年之前,对决定国计民生的重要原材料及生产资料的价格,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应该由国家制定,很少有人从根本上怀疑过政府对这类产品的定价能力。由此,价格不合理怎么办?只有调整价格。

为此,在1981年,国务院成立了价格研究中心,这是当时的总理赵紫阳亲自指示的,由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牵头,全国调集了50多人,买了最先进的计算机,想运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一个合理的“理论价格”,根据理论价格,政府再调整价格。但事实上,这个理论价格一直没有算出来,或者计算出了,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现在回过头看,这本来就是个“乌托邦”,如果政府有能力计算出一个合理价格,就不需要改革了。

调整价格的思路在最初几年一直没有受到怀疑,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在大学读研究生,价格问题是当时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问题。怎么调整价格呢?现在你如果去查查《经济研究》等当时的主要经济刊物,经济学家争论的是按生产价格调整、还是按成本价格调整,或是按照劳动价值调整。但不论按照什么调整,制定价格都是政府的职能,价格不能由市场自发决定。

价格是不能由政府制定的

我自己在1982年上研究生之后认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价格理论。到1983年,我脑子里面形成了一个观念:价格是不能由政府制定的;只要是政府定价,价格就不可能合理。然后我就开始考虑中国的价格改革,并发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企业有了生产自主权之后,特别是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之后,政府实际上已经管不住计划外产品的价格;生产资料的黑市交易很多,这些交易的价格基本上是由供求决定的,高出国家定价很多,政府不断发文件进行价格检查,要求各地和企业严格遵循国家价格,但检查来检查去,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黑市依然存在。

我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既然政府管不住计划外,为什么不放开呢?我在1984年4月写了一篇文章——《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篇文章有两个核心观点:第一是价格不能由政府决定,只能由市场决定。政府定价即使定的时候是合理的,过一段时间又不合理了,经济现象变化快,政府不可能每时每分都在调整价格;第二是如何从计划价格转向市场价格?就是采用逐步开放的“双轨制”思路。什么是“双轨制”?就是分步放开价格管制。具体讲,先管住计划内,放开计划外,计划内的产品按照政府定的价格交易,计划外的产品按照市场价格交易,形成双轨体制;然后再逐步放开计划内产品的价格,有些实行 “先调后放”,最后建立统一的市场价格体制。


价格改革是怎么走过来的?

中国的价格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它不像东欧、前苏联那样一次性放开。更具体来说,中国走的是“双轨制”。为什么走“双轨制”?我分析的原因是:中国改革一开始并不想搞市场经济,而只是想完善计划经济。如果改革一开始就想搞市场经济,那么我们选择的道路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在改革初期,我们并不认为计划经济在本质上没有效率,而是认为,我们的计划经济没有搞好,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计划时没有尊重价值规律。所以,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上,而不是实行市场经济。

就价格体制而言,在改革初期,很多产品价格不合理,比如原材料价格偏低、制造业产品价格偏高等,但是大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怀疑国家的定价能力,即:如果国家在定价时尊重价格规律,那么价格就会合理。因此,当时的价格改革,就是怎么通过行政手段调整价格的问题。这是到1985年以前,中国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然,由于政府管理能力有限,所以在1980年代初期,一些地方相继将一些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的小商品价格放开。但是在1985年之前,对决定国计民生的重要原材料及生产资料的价格,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应该由国家制定,很少有人从根本上怀疑过政府对这类产品的定价能力。由此,价格不合理怎么办?只有调整价格。

为此,在1981年,国务院成立了价格研究中心,这是当时的总理赵紫阳亲自指示的,由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牵头,全国调集了50多人,买了最先进的计算机,想运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一个合理的“理论价格”,根据理论价格,政府再调整价格。但事实上,这个理论价格一直没有算出来,或者计算出了,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现在回过头看,这本来就是个“乌托邦”,如果政府有能力计算出一个合理价格,就不需要改革了。

调整价格的思路在最初几年一直没有受到怀疑,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在大学读研究生,价格问题是当时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问题。怎么调整价格呢?现在你如果去查查《经济研究》等当时的主要经济刊物,经济学家争论的是按生产价格调整、还是按成本价格调整,或是按照劳动价值调整。但不论按照什么调整,制定价格都是政府的职能,价格不能由市场自发决定。

价格是不能由政府制定的

我自己在1982年上研究生之后认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价格理论。到1983年,我脑子里面形成了一个观念:价格是不能由政府制定的;只要是政府定价,价格就不可能合理。然后我就开始考虑中国的价格改革,并发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企业有了生产自主权之后,特别是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之后,政府实际上已经管不住计划外产品的价格;生产资料的黑市交易很多,这些交易的价格基本上是由供求决定的,高出国家定价很多,政府不断发文件进行价格检查,要求各地和企业严格遵循国家价格,但检查来检查去,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黑市依然存在。

我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既然政府管不住计划外,为什么不放开呢?我在1984年4月写了一篇文章——《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篇文章有两个核心观点:第一是价格不能由政府决定,只能由市场决定。政府定价即使定的时候是合理的,过一段时间又不合理了,经济现象变化快,政府不可能每时每分都在调整价格;第二是如何从计划价格转向市场价格?就是采用逐步开放的“双轨制”思路。什么是“双轨制”?就是分步放开价格管制。具体讲,先管住计划内,放开计划外,计划内的产品按照政府定的价格交易,计划外的产品按照市场价格交易,形成双轨体制;然后再逐步放开计划内产品的价格,有些实行 “先调后放”,最后建立统一的市场价格体制。


国企改革和企业家成长

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改革。可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2年之前,即在改革的前十五年,主要是由于非国有部门,包括乡镇企业和私人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经济中的国有比重降低,同时仍然保持国有部门的增长。第二阶段,从1993年开始,中国才真正触及到国有企业本身的产权问题,即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问题。

就国有企业的改革而言,在1992年前,我们一直是在保持国有的前提下谈国有企业改革,这与1985年之前的价格改革的思路很类似,假定国有企业是能搞好的,问题是如何搞好。这样的思路既有意识形态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1992年之后这个思路才发生变化,不再假定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采取国有企业非国有化的道路。

国有企业改革最初是两大措施:一、扩大企业自主权;二、实行利润分成,建立奖金制度。这两项政策到1986年后演变成经营承包制,就是国家和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完成合同后剩下的利润可以分成,利润分成有很多办法,但是所有措施的前提都是保持国有企业。

当然,1992年之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证明了在国有企业的框架内是没有办法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搞了十几年的政企分开、自负盈亏,但政企还是分不开,国有企业就是没有办法做到自负盈亏。所以,1993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转变为放开企业,使国有企业非国有化。官方的说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造”,“公司化改造”,“产权多元化”,等等。

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1992年之前,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地区之间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亏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地方的包袱。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确定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特别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改制原则后,很多地方开始了非国有化的过程,地方控制的企业,特别是县及县以下政府控制的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和其他形式的集体企业)开始了大范围的产权改制。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山东诸城市因为把市属的 50家国有企业都卖了,市委书记得到了“陈卖光”的称号。到了1998年,中央的企业也成为中央政府的包袱。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银行不再给国有企业发放“安定团结贷款”,中央企业也不得不开始非国有化改革,当时的口号是“结构性重组”,“减员增效”、“解困”。在这些口号下,大量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被甩出去了。政府同时还启动了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将国有企业变成股份制公司,优质资产剥离后重组上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措。很多人认为朱镕基是保守的,喜欢在计划体制下做事,朱镕基本人也曾说国有企业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而不是产权问题,但事后回过头来看,他是很了不起的,是他解决了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

2003年后,处于“技术性破产”的大型国有银行也开始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海外和国内股票市场上市。可以说,通过股份化改造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到2008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制度性问题已得到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不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接下来的问题是,国家持有的股份如何减持,什么时候减持,这是个技术性问题,时间选择问题。


讨论中国经济改革,不能不涉及非国有部门的发展。如果没有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不仅价格改革不可能顺利进行,1993年之后的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也不可能顺利进行。非国有部门不仅接手了大量亏损的国有企业,将死资产变成活资本,而且接手了国有企业改制释放出来的大量下岗职工。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最初也不是政府有意为之,而是在政府没有办法提供就业机会和没有办法控制的情况下自发产生的。

乡镇企业和城市个体经济就是典型的例子。无论是个体经济还是私人企业,都是先从某些地方自发产生,然后往往通过高层领导人的讲话肯定,之后党代会确认,最后全国人大立法确认。过去的中国,大的政策变化都遵循这一套路。每到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时,总会产生新的说法,每一个说法都会推动中国往前走。举私有企业的例子来说,私有企业主要从农村开始发展。邓小平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意味着中国可以有私人财产了,之后个体户就有了合法身份。与此同时,1980年代早期,各地开始产生自发的私有企业,但1988年之前私人企业是不合法的。在1982年,温州有一个大案,从事私人企业的“八大王”7个被逮捕,1人逃跑,他们唯一的罪状就是雇人生产小商品赚了钱。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温州市政府为他们平了反。1987年,十三大承认个体私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第二年春天,全国人大修改宪法。从1988年之后开始,才可以在工商局注册私人企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年底十四大确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着第二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私人企业开始迅速发展。

三代企业家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企业家成长的过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配置是最聪明人的配置,最聪明的人在干什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两件事最适合聪明人做:一是政府官员、政治家,二是企业家。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1000多年里,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使得最聪明的人都在政府工作,这种激励机制使得最聪明的人有机会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改变。我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家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农民企业家。1978年之前,中国最聪明的人或者在政府,或者农村。由于户口管制,农村出身的人只能当农民,没有机会当工人、干部,因此农村也聚集了一批聪明人,他们只能当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等村干部职务,当不了这些村干部的人就只能投机倒把,最后可能坐牢。

因此,改革开放的第一代企业家,就是农民转变的企业家,农村的能人。由于在1988年之前,私有企业是非法的,企业家没有社会地位。因此除了农民和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的人以外,没人愿意干个体户,没有人愿意办企业。当时个体户和私有企业主的地位很低,连找对象都很难,虽然他们钱可能赚得很多。在 1985年的时候,可以说,个体户的经济地位已经跃居第一,但是社会地位却排在倒数第二,仅比农民好一点。第一代做民营经济的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群人。可以说,中国的户口管制为我们保留了企业家的火种,为中国的改革准备了人力资本条件。没有这些农民企业家,中国的改革会非常的困难。



第二代企业家出现在1988年之后,特别是1990年代,主要是党政干部和事业单位的知识分子下海。有几个原因:一是1988年私有企业合法化;二是1989年的“六四”政治风波,有一批政府官员人犯了政治错误,失去了政治前途,于是他们需要找寻别的出路。三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标的确立。1992年一年,中国有12万党政干部下海,从此之后这个运动就没有中断。

第三代是海归派和高科技出身的企业家,是过去10年随着高科技产业发生的事情。比如百度的李彦宏、搜狐的张朝阳等等,主要是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人才,他们多是名校毕业,海外留学,并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回国后带回了大量的风险投资。

我将胡润的中国富人榜的前200名的背景做了一个详细搜索,将他们的创业时间和背景做一个分析。在第一个10年里创业的人,55.3%的人是农民和无业人员,17.1%的人是港澳同胞——实际大部分是移民到出去的内地农民,只是他们有亲戚在港澳。所以大体上有72%左右的第一代企业家是农民和无业者出身。第二个10年创业的企业家中,71.9%的人是国家干部和国企职工出身。第三代企业家中,9个人里有5人有海外留学和高科技背景。

企业家的成长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变化。第一个10年创业的人基本上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没有机会到政府和国有企业工作,或者因为投机倒把坐过牢,所以只好自己创业。第二个10年激励机制发生变化,80年代之前要安电话、坐飞机、坐软卧都必须是政府官员,但之后私营企业主坐的车、住的房子可能比政府高级干部还要好,这就是激励机制的变化。政府工作的人员下海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对国家的贡献要比他们在政府工作大得多。第三个 10年吸引了很多海外归国人才,这与中国的更开放、自由,产权更好的保证有很大的关系。

三代企业家在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和经济成长方面是有着不同的作用的。第一代农民企业家的企业主要在制造业、商业方面有所建树,因为他们视野不宽。第二代企业家搞房地产、金融,他们有的在政府工作过,受教育程度较高,出过国眼界开阔,能够对国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第三代企业家搞高科技、互联网,他们具有国际视野,能拿到国际资本。每代企业家所从事的产业,代表了那个时代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主导产业。没有他们,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成功!

中国未来30年

过去30年基本上完成了经济体制的转轨。现在看看未来30年,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粗浅的看法是:未来三十年,中国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前面提到中国经济改革的两大任务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围绕这两项改革进行的。现在两大改革基本上已经完成,接下来改革应该转到政治体制改革;只有在政治体制改革完成以后,才能巩固经济改革才成就。希望我的这个推测会有道理。

政治体制改革也可以分成两个15年。第一个15年,主要任务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减少政府部门的权力,也就是建立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就是约束政府,政府必须按照规则办事,不能有太多自由裁判权。怎么能够让政府按规则办事呢?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司法机关。老百姓可以同政府打官司,个人、企业与政府在民事上是平等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法院本身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才可能做到这一点,否则,如果法院按照政府领导人的意志办,法律就无法约束政府。最近已经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好趋势,比如在南京,有人起诉政府不提供有关的资料,违反了信息公开法,最后赢得了官司的。这事非常好,就是法院能够对政府的行为进行判定。如果做得到这一步,未来三十年的前十五年改革就很了不起了。



第二个15年主要是要建立民主选举制度。不过我强调,社会民主一定要使每个投票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法治国家一定要建立在一个中产阶级的 基础上,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你搞民主是不稳定的。民主就可能变成民粹、变成流氓政治,走向专制。现在一些地方在搞基层选举试验,相信以后选举的 范围会不断扩大,逐步完善。这样,再过30年,即改革开放60年后,中国的改革就基本完成。

我记得唐德刚说过大的制度转型需要200年左右的时间。这样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算到2040年刚好200年,也就是再过30年,经过大约 200年的时间,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制度转型就会基本完成。我的意思是说基本构架完成,也就是说,再过15年后,看司法制度问题就跟现在看国有企业的问题一 样,剩下的是技术性问题而不是体制性的问题;再过30年看政治制度也是一样,剩下的是技术性问题了。

总结一下,中国在过去30年的改革历史包括两个方面: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的非国有化及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中国之所以采用渐进的改革道路,是因为一开 始不想搞市场经济,但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目标,因势利导,最后回过头来看,成就很大。这实际上反映了制度演进的自发特征。当然,邓小平对这条改革道路 可能比所有其他人更胸中有数。我在1993年的时候讲过一个寓言:中国的改革是从马背上画白道画到变成真斑马的过程。一个以马为牲口的村庄,马很懒,都不 干活。村长听说邻村的斑马很适合干活,想把村里的马换成了斑马,但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村长的一个办法是,晚上在村民们入睡之后,在一些马的背上涂了一 些白道道。第二天,村民们质问村长为什么把自己的马换成斑马,村长解释说没有的事,马还是原来的马,自己只是给涂了颜色而已。村民仔细一看,确实如此,也 就没有当回事。村长每天晚上继续做同样的事情,村民也渐渐习惯了。直到有一天,村民突然发现,他们原来的马都被村长换成真的斑马了,但确实比以前的马更 好,他们就认可了。我们的改革不论是价格改革还是国企改革,都是把马换成假斑马,再换成真斑马的过程。这对我们未来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008年12月12日星期五

有人说“人不如狗”

2008年12月7日星期日

详解GR/IR

1,采购的an incoming invoice当被过帐时,必须参照(refer to)
(1). a purchase order
(2). a good receipt(没收货就没有the good receipt)

2,invoice verification被过账的结果 发票校验时:
Dr:GR/IR科目 (在途物资, 收到某张订单的发票)
Cr:应付帐款 (the vendor account is credited.)

3,goods receipt被过账的结果 收货时:
Dr:存货 (存货暂估入账)
Cr:GR/IR科目 (应付暂估, 收到某张订单的货物)

4,当一个订单的货物和发票都结算完毕时,该订单的GR/IR科目余额应为零。

5,GR/IR是个过渡性科目,用于记录在途物资和应付暂估,为什么要如此做呢,是为了出财务报表。
因为GR/IR非资产也非负债科目(期末出报表时必清零,下一期初转回). 通常定义两个也可一个科目(在途物资-到资产,对那写BNG(Billing No Goods)的, 应付暂估-到负债,对那些GNB(Goods No Billing)的),SAP会自动产生会计凭证并通常是月结后第一天又冲回来. 而且通常GR/IR科目会做open item management, 自己慢慢体会吧.

6,月结时,如果某张订单的GR/IR科目有借方余额,转入在途物资,只是月结用,月结后又要转回来的 本月末 月结时:
Dr:在途物资(资产类)
Cr:GR/IR科目
次月初 转回时:
Dr:GR/IR科目
Cr:在途物资

7,月结时,如果某张订单的GR/IR科目有贷方余额,转入应付暂估,只是月结用,月结后又要转回来的。
本月末 月结时:
Dr:GR/IR科目
Cr:应付暂估(负债类)
次月初 转回时:
Dr:应付暂估
Cr:GR/IR科目

月结时,做在途物资和应付暂估。
计算同一GR/IR科目,同一应付帐款统驭科目数据的合计结果:
借方余额计算值(票到货未到) = 同一订单中的借方合计 - 同一订单中可清帐的行项目余额
贷方余额计算值(货到票未到) = 同一订单中的贷方合计 - 同一订单中可清帐的行项目余额

本月底记帐
借方余额计算值:
Dr:在途物资
Cr:GR/IR换算调整
贷方余额计算值
Dr:GR/IR换算调整
Cr:应付暂估

下月初冲销
借方余额计算值
Dr:GR/IR换算调整
Cr:在途物资
贷方余额计算值
Dr:应付暂估
Cr:GR/IR换算调整

8,SAP FI/CO在途物资,应付暂估的例子:
一般企业不应做BNG(Billing no goods),然而在SAP中是先做BNG时回自动对应到GR/IR的,等你收货后会自动清掉.
比如PO qty 100, price 10 total 1000,不同的企业配置可能不同.
1.如是新PO, 没做任何收货,一般你是先MIRO不了(如果vendor主数据是GR based inv. verification)的, 因没有reference doc, 如此Po的相关Item已经收货了,可先做发票校验. 各企业可能会有所不同.
2.如果以前收了10个, 比如MIGO产生的mat doc是4500000111.
dr: material 100 +
cr:Gr/IR 100 -
miro时你对reference doc 为4500000111的校验, 比如发票上是100. 将qty change 成100, amount 1000.
产生的会计凭证是:
dr: GR/IR 1000 +(自动产生GR/IR 1000)
Cr:AP 1000-
等你再收90的时候. MIGO: D
r:material 900
Cr:GR/IR 900
不就自动清了吗?

SAP FICO在途物资,应付暂估
1.OBYP: BNG, GNB
2.设置几个会计科目: GR/IR adjustment,在途物资,应付暂估
对GNB( goods receive but no billing-invoicing),资产(材料)增加了但未付款,其实是应付暂估
对BNG(通常企业MIRO要求vendor invoice, vendor 送货单和我们的收货单对照-通常就是打印MIGO产生的material document
统一才确定AP,当然PO price change且已经 MIGO,会不统一,所以BNG -billing no goods receive不大会出现), 将是你的在途物资(确定了AP但没到货).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GR/IR是一个中间科目, 对GNB其实是将来的负债,对BNG是潜在资产,做balance sheet不能将GR/IR带去,所以有这样的做法.

Auto clear GR/IR .根据OBYP设置的会计科目自动产生凭证,月结后下月开帐后立即自动调整回来。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雪儿08年的公司合影


不知道穿了谁的白外套,非常不搭调。
Posted by Picasa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雪儿在单位的照片

雪儿在单位照的,呵呵,很调皮,看来是那个她暗恋的摄影师为她拍的片子。
Posted by Picasa